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友兰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
张岱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无论是教育、学术、文化以至个人修身,最后都归结到“经世致用”上来。
曾加荣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上表是几位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看法,请结合中国史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4-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其中的前三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的自身发展而言;后两个突出性,是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言。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正全面贯穿了这五个突出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可以就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阐释,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动画片传入中国,一经面世就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
1920—193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后,力作不断, 反响热烈。
1931—194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20多部短片,包括呼吁团结抗击侵略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提倡抵制日货的《血钱》《国货年》等。
1946—1956年建国初,动画创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动画电影发展迅速, 其中《神笔》和《骄傲的将军》开启民族风格先河。
1957—1966年民族风格发扬光大,涌现出《渔童》等中国风貌的作品。
1977—1986年1978年后,全国建立了几十家动画片拍摄基地, 工作者们的热情重新高涨,动画片数量增加,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新探索,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地位。
1987—2000年市场经济大潮中,动画短片产量和质量大幅下滑,国产动画未能找到发展之路, 其间只有《宝莲灯》等寥寥几部佳作。
2001年以来2004 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 将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截至2019年6月,已有20多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过亿元,如《大圣归来》《熊出没之原始时代》等。

——摘编自张先云《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摘编自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阅读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3-18更新 | 190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引经据典可以精确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出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致君》(包拯)

——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治国理念与实践”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3-03更新 | 29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雅斯贝斯在他的代表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年) 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期理论。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期”, 在几个最重要的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明中都有各自的“轴心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寻求突破,人类精神得到了一次觉醒、成熟和发展。“轴心期”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其精神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整体或一点),围绕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乾道七年(1171),朱熹在福建省崇安县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经营管理办法,即《社仓事目》。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辛丑延和殿奏札》中,当面奏请孝宗皇帝批准他的《社仓事目》在全国实施。此后,这个《社仓事目》被称之为“朱子社仓法”。“五夫社仓”也就成为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的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这个社仓法即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张品瑞《朱熹与社仓法》

材料三: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内民众食盐断绝。1928年,红军把打土豪时缴获的一些食盐送给李尚发。李尚发满怀感激地收下了这一瓢盐,可他一直舍不得吃,特意找来一只褐色的陶罐儿把它装起来。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时,他将这罐盐藏在老杉树下。1949年,李尚发小心翼翼地挖出那罐食盐,1959年,他把珍藏30年的这罐食盐献给了井冈山博物馆收藏。

——摘编自《红色故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023-09-17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