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宋史·道学传》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儒学一度衰落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2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3 . 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学者有大量的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比如见诸“四书”“五经”的文化可以归之为雅,见诸戏曲、小说的文化可以归之为俗。朝廷的礼制可以归之为雅,民间的习俗可以归之为俗。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动力来自于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奋斗和不懈追求。在国家民族发展顺利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人们建功立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激励着人们救亡图存。
仁义博厚"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传统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做人处事所遵循的主流。"义"是仁的精神的延伸,是仁的具体化。"博"是仁的精神的扩展,表示博大的胸怀与宽容。"厚"是仁的精神的积淀,表示厚重、厚德、厚道。
爱国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久经风雨而愈强。爱国必然要求统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自古就有大一统思想,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
和合天下"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和"是和平、和解、和睦、和谐之意。在中国各个领域、各类学科中,都以"和"为主流,为最高境界。"和合"更是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中华民族与外民族的各种关系上,不仅是和谐,更是包容。不仅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而且重视其融合性、统一性。

——摘编自夏林《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


上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种表现形式,就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明确某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如何确立儒家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一是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是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二是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12-03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