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文明涵化与趋时更新】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以中国文化为例,历史上,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第二次历史性融合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 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第三次历史性融合明代中期以来, 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 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请结合中国文化的三次历史性融合,以“文明涵化与趋时更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运东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伟人,历来重视、研究和传承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录堂》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这说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便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医理各有特点等。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

——摘自侯俊智主编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

请简要评析毛泽东“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之观点。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文化,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斯文:唐宋思想文化的转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宋代文化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文化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第一章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001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一前3世纪)/057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109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167
第五章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245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311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393
第八章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471

——许倬云《万古江河》

据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结合相关史实,为如图《万古江河》目录中的某章撰写一段介绍词。(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是家庭与宗族,因此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建构起点是家庭伦理,以忠孝仁义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层层递进的人格发展轨迹,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个人品德要求的基本面向。在“天人合一”哲学下,政治的泛道德化确立了政治的合法性,也在无意中为政治活动划出了伦理边界,基于政治伦理的民本主义传统成为专制“政统”下坚韧的“道统”;“天人合一”哲学基于家族伦理演化出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父权政治的“立君为民”和民本主义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道德基础和合法性,民本主义则要求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善政,倾听和回应民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天人合一”与“天下大治”。第二,民本主义与道德伦理。第三,“人治”社会与精英治理。

——摘编自卞学勤等《本土生发与现代转向:现代国家治理的传统文化基因》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动画片传入中国,一经面世就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
1920—193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后,力作不断, 反响热烈。
1931—194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20多部短片,包括呼吁团结抗击侵略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提倡抵制日货的《血钱》《国货年》等。
1946—1956年建国初,动画创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动画电影发展迅速, 其中《神笔》和《骄傲的将军》开启民族风格先河。
1957—1966年民族风格发扬光大,涌现出《渔童》等中国风貌的作品。
1977—1986年1978年后,全国建立了几十家动画片拍摄基地, 工作者们的热情重新高涨,动画片数量增加,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新探索,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地位。
1987—2000年市场经济大潮中,动画短片产量和质量大幅下滑,国产动画未能找到发展之路, 其间只有《宝莲灯》等寥寥几部佳作。
2001年以来2004 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 将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截至2019年6月,已有20多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过亿元,如《大圣归来》《熊出没之原始时代》等。

——摘编自张先云《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7日内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虽在近代中国渐失了官学地位,但还是承担了任何思想替代不了的历史角色:儒学仍然是多数国人的生活准则,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支点以及主要政治学说的思想资源。对儒学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角色的认识,可以为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和利用儒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提供思维的平台。

——摘编自王汉苗、王德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角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摘编自徐小跃《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评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