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
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韩非子》
2020-09-12更新 | 674次组卷 | 16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2020-09-08更新 | 673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3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据此指出唐宋之际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
A.迎合统治者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
C.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D.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4 . 梁启超称赞某位清代思想家说“遍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利害者,分类录出学术之最大特色,在反对向内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据此可知该思想家倡导
A.工商皆本B.反对专制C.经世致用D.唯物思想
6 . 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
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8 .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
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
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
2019-10-15更新 | 639次组卷 | 29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湖南卷)03
9 .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A.B.
C.D.
10 .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2019-07-18更新 | 1858次组卷 | 39卷引用: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