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天下观”的演变自古代至近代,中国的“天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汉书》曰:“夷狄之人……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逐草随畜,射猎为生……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

材料二   (晚明)《利说荒唐惑世》一文称:“近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舆地全图》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毋论其他,且如中国于全图之中,居稍偏西,而近于北,……则中国当居正中。”

材料三   魏源作《海国图志》时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当代学者研究认为:1860年后,使用“夷”这个词的次数急骤减少;“各国”一词不仅为传教士使用,也成为士大夫对外国的称呼;19世纪末出现“列强”一词。术语的变化,反映了观念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合材料二,概括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天下观”演变的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天下观”的变化。
2021-05-08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4 . 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媒介,也是文明传承的纽带。古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字都具有独特性,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部分古代文字分布示意图



部分汉字演变示意图



(1)上述古文字透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哪些信息?
(2)这些古文字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消失了。任选一种文字,查找资料,探究其流传或消失的原因。
(3)有人说,文字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记忆。结合汉字历史,简要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2021-11-3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专题探究1古代文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在地理空间上的无限延展,而是基于当时地理知识所及的有限认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地形,平原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主宰,人受命于天,天下人要服从天之子的统治,疆域上实行天下一统。随着思想一统的实现,政治一统和天下一统作为理想为历代王朝所追求。但这种观念随着辽、金、蒙古等政权的崛起而遭受挑战,所以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夷夏之辨”观念,主张用文化来区分华夏和夷狄,以至于19世纪以前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在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后以“小中华”自居。

古代天下观意识形态化的同时,封建王朝对其还设计了一系列具体制度。……清朝统治者通过祭祀历代帝王以表达天下为公,祭祀孔子以尊崇儒学,恩赐满洲王公表明统治根基,恩赐外藩王公表明领有天下,免征浮粮、增加科举名额表明重民。从秦汉到宋,中原王朝与“夷狄”几乎一直维持在“礼”的范围内,如汉宣帝接见匈奴呼韩邪单于时,大臣们认为应以君臣之礼来对待,而汉宣帝则认为应待以客礼,此后基本作为定例。随着后世王朝对天下进一步有效管理的诉求增加,对边疆和藩属国都颁布了相关律令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官职管理西域和其它边疆地区,唐代安西、安南、安东、安北等都护府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清朝更是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和大臣等进行管辖。但对于传统疆土概念以外的地区,往往视其为“绝域”,即使一些部落主动内附或归顺,也会因为恪守传统天下观的理念而予以拒绝。

——摘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天下观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在制度实践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观。
2021-08-04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的是
A.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中华民族有重视总结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的传统
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从未受到外族文化影响
D.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既博采众长又兼收并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2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调整,礼崩乐坏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显性 文化。此前累世传承的国家宗教祭祀系统以及神学体系,随着人文精神的兴起而被逐渐破 坏。成国中晚期的秦国诸君多表现出尚法重刑的执政趋向,宗教意识则相对淡漠,国家宗教 系统与神学体系的发展亦显缓慢而迟滞。秦始皇承数世余烈,开创旷古之业,更把此种风气 推于极致。在秦帝国神权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之术。其实是欲 以个人神权取代此前的公众神学系统,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 乱与崩溃。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

材料二   在汉承秦制的时代视野,下,汉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人 既有的文化遗产。直至汉武帝时,始承汉初以来丰硕的文化遗产.革易旧制,锐意创新.国家 宗教与神学体系的建构,遂得达于大成。汉武帝的神权改造与统一表现出鲜明的去秦朝 特征,去除战国秦代的区域性倾向,完成了对全国山川神祇的整合,堪称一场意义重大的 文化大变革。汉代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整合与统一,对于汉代帝国政治文化体系的建构 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通过对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整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西汉帝国的凝 聚力,对汉民族的形成、帝制时代政治文明的演变发展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乱与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国家信仰文化体系发展特点和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信仰文化体系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