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清之际,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的传入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进与反引进的斗争相当激烈。清初学者梅文鼎认为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务集众长以观其会通,毋拘名相而取其精粹。梅文鼎毕生研究数学和天文学,著述繁富。梅文鼎对于当时的中西数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几乎涉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梅文鼎之孙梅毂成编选的《梅氏丛书辑要》中,收集了梅文鼎的数学著作13种共40卷,这些著作对当时已传入中国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比例规、纳皮尔算筹等西方数学知识,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阐述,并且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梅文鼎的数学著作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叙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正如清中期学者阮元所说,其论算之文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其书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的数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文鼎取得数学成就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可谓是如痴如醉,他们像婴儿吸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纵观日本历史,它每次重大的发展,都不是土生土长自我发展起来的,而是靠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的。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将没有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文化,离开汉文,日本人就不能读它的国史、研究它的古代文化。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化是一种抄袭式的、缺乏创造力的移植文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从这样低态势的模仿文化中却生长出了充满生机的民族特性。由于日本民族具有追赶文化新潮流的强烈意识,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又善于变通,所以在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总是以度诚的态度,仔细咀嚼与消化,择其精华,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模式。

——摘编自赵玉乐《浅谈日本文化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日本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域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

——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94年,利玛窦完成的《四书》的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向世界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此后,伏尔泰、莱布尼茨等都把孔子思想中的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视为“天赐的礼物”。当时有思想家认为“理性的观念是从中国来的”,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笛卡尔认为在儒学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史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无神论社会”。伏尔泰更是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提倡法国人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摘编自李晓偲《1718世纪的儒学及其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官方机构。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4年底,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他们与本土教师合作研发适合本土化教学的教材和文化读物,在当地中小学设立教学点,对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没有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还创办了汉语学习班。

——摘编自张婧《孔子学院海外发展及其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儒学西传并对西方产生影响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出现“儒学热”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对儒学西传的认识。

5 . 【东亚文化圈与文化自信】

材料一     东亚中华文化圈是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形成的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在唐代的最终形成是唐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因此,唐对外开放的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东亚区域的共同发展,使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环境依托和文化依托。总之,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等诸层表象的背后活跃着对外开放这一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唐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才最终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摘编自唐刚猛《唐代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东亚各国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根据本国的需要而有所取舍,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可以说汉文化的生命力是由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来维系的。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的文化血液。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东亚文化圈的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和《礼记》中已有关于政府对外事务的内容,“译”是政府外事工作的重要部分。汉代设译长主管传译和奉使,还在西域诸国设立译员,使其“佩汉印经”。唐朝大量任用来自西域的粟特人从事外交翻译工作。辽、金、元为保证政令上传下达,设置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还为各级官员配备通事、译史,并组织专人将历代史书、四书五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典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明朝初年,政府开始积极训练本土翻译人才,以蒙古语为培养重点。

——摘编自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材料二表 明末清初翻译的部分东西方论著*

类别

领域

书名

译为中文的西文著作

天文学

《测天约说》《恒星历指》

数学

《几何原本》《几何要法》

物理学、工程学

《泰西水法》《奇器图说》

采矿冶金

《坤舆格致》

军事技术

《火攻契要》《海外火攻神器图说》

生理学、医学

《泰西人身说概》《药露说》

哲学、逻辑学

《名理探》<穷理学》

译为西文的中文著作

儒学

四书、《诗经》《易经》《礼记》等

哲学

《老子》

文学

杂剧《赵氏孤儿》、小说《玉娇梨》等

*注:明末耶稣会士到华传教,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次翻译高潮。在宗教著述之外,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一些科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1613年,大臣李之藻上书,力陈翻译西方历法算法、水利地理、医理等书之必要。1629年,明朝为修订历法设立历局,组织传教士与国内历算专家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

——以上文献来源于《中国翻译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翻译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翻译高潮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10-08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主张成就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乒乓外交/
改革开放时期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间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二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列举宋代“能够叫响世界”的一项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落后”的自身因素。
2023-09-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印刷书

材料一   15世纪中期,德意志人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到15世纪末,德意志境内共开设了50多家印刷所,从事印刷业的工匠超过200人。印刷书也从德意志传往欧洲各国。

   

——【俄罗斯】亚历山大·马克西莫维奇·茨冈年科《世界图书出版与印刷博物馆》等

材料二   印刷业较早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行业,原因是印刷业属于新兴企业,行会的束缚不那么厉害;同时,建立印刷厂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所需原料也比较复杂,工种要求也较高;印刷业还与市场需要密切联系,威尼斯和塞维利亚的印刷业主必须注意莱比锡每年春天的图书贸易会,尽管二者相隔半个欧洲的距离。资本的投入、生产的组织、生产的标准化以及市场状况,都使印刷业较早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兴行业。

——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印刷业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

时间明末清初晚清与民初
翻译人员利玛窦、汤若望、徐光启、李之藻、南怀仁等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梁启超、林纡等
翻译的主要内容《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德国《星盘》节译本)《律历渊源》《四书)《赵氏孤儿》《四洲志》《海国图志》《天演论)《原富》《《国富论》)《法意》(论法的精神》)《格物入门》《巴黎茶花女遗事》

——摘编自刘波《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比较研究》

(2)翻译书籍促进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比两个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
2023-07-15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