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 . 下表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时间

记述

二年(648)

春秋请诣国学……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春秋及其从者。

三年(649)

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

四年(650)

夏四月,下教,以真骨在位者执牙笏。六月,遣使大唐……王织锦作《五言太平颂》,遣春秋子法敏,以献唐皇帝。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

五年(651)

春正月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贺。贺正之礼,始于此。

A.实现了半岛统一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D.已纳入唐朝版图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习俗
汉代
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
待考证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
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
禳除灾害等。
两汉浙东地区曹娥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
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
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陈临
荆州等地屈原
魏晋
南北
吴越地区勾践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
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伍子胥
三晋故地介子推
南方地区屈原
隋唐
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
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
盛大、热闹。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
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贸易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 行传教活动:他们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古典经籍,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

16-18世纪西传欧洲国家的中国经籍、著作列表(部分)

——摘编自黄启臣 《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带回了各种报告、论著,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壳、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当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Chinoiserie即“中国趋味”或“中国时尚”。随着启蒙运动的高张,“中国热”骤然下降。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促进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和衰落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3-05-04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宗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B.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
C.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做准备D.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整个18世纪,有两部中国小说被译为法语,其中之一就是《好逑传》。《好逑传》先于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译者曾在东印度公司工作,后再根据英文翻译为法文。《好逑传》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多次联手挫败各种阴谋,最终成眷属的故事。在《文学通信》中,格里姆根据安森对此评论道;因传教士或冒险家的见闻不完全可靠,因此人们应采取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那些远方的文明。他认为:“为了能够核实有关中国的一些情况,在无法亲眼看到并予以检验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拥有更多的该民族的文学作品。”格里姆撰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小说故事本身,在简单介绍了两位主角后,他未叙述故事情节,便总结道:“……当您读过此书,您再行断定中国政府之仁爱以及中国风俗之高尚吧,您会懂得,我们这些可怜的欧洲同胞是否该容忍别人将这样的人视作我们的榜样。”

作为第一部完整译为法语且在法国出版的中国小说,《好逑传》使18世纪法国文人学者得到了了解中国叙事文学与写作方式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风俗的了解,他们看到了一个由中国文人描绘的中国社会,这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据查证,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摘编自马莉《好逑传》在18世纪法国的传播与接受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的主旨,得出合适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开展论证。(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实正确)。
9 . “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2023-03-23更新 | 145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2023-03-10更新 | 172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