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23-11-06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学者认为,古代印度十进制带来的简便而精确的小数点计数法,刺激了古代阿拉伯数学家归纳出“代数”的数学运算方法和关系,这与古代希腊数学思想的几何风格大相径庭。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阿拉伯人(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对数学的理解进入新阶段
C.善于整合古代各个地域文明D.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2023-05-28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世界文明古国的神话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的洪水传说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自陈淳《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

材料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及撰写的史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
(2)据材料二,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指出1763年至1914年人类文明所处的阶段并概括这一阶段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十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2024-01-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汉台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一   中国的造纸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经过他们传向欧洲。10世纪末,在穆斯林地区人造纸张已成功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12 世纪中,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班牙开办了造纸厂。后来意大利、法兰西等也学会了造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传入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科学主要来源于希腊医学,一部分则来源于波斯医学,他们很早就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译成阿拉伯文。印度人在古代就发明了表达数字的符号1.2......9和定位计数的进位法。在4或5世纪,有了“0”的符号,这种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10世纪下半叶传向西方。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23-12-09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古代印度文化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教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因是,它未能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做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这一事实保证他们尽管遭到改革者们的攻击却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罗门自己也从事改革。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主题二 古代东亚文化

材料三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了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四  日本于7—10世纪设立的律令制是模仿唐朝的永徽律令和垂拱格式(为修改律令而临时发布的诏敕和官符,称为格;律令和格的施行细目称为式)而成的,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度,幅员广大,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官员和严密的国家组织,这对相对贫穷弱小的日本来说是没有能力照搬的。于是,日本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变通,将大化改新前的一些惯例和制度吸收了进去,把那些归属于豪族大姓的部民制机构变成了官僚制下的基层机构。地方豪族的地位和特权虽然有所削弱,并且确实与中央官僚和中央贵族的地位权力差距甚大,但也没有彻底被取消,他们的权力有点像现在某些亚洲国家中的部族酋长的权力。

——摘编自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

材料五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和为献祭及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六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也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朝鲜社会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简析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形成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朝鲜和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特点。
(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提及的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六,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8)综合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洲文明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主题一 西亚文化

材料一 古巴比伦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法典,它的全文刻在石头上石头上部刻着两个人,坐着的是神,站着的是汉谟拉比,这意思是说,神把法典交给人间的统治者,让他去执行。在西方法的思想中,法是从神那里来的,人只是服从法和执行法,在《汉谟拉比法典》石刻上,就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法典开宗明义就说制定这部法典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恶、一切恶人,使强者不可以压迫弱者,弱者可以得到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主题二 埃及文化

材料三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主题三 阿拉伯文化

材料四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五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l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能力提升*
(4)比较材料二、三,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5)根据材料四,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4-01-1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时期,勃兴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结束于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之下。由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个人的零星翻译,到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发展为国家的主要事业,由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史书记载:“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溯,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所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轶之浩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约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能及的。”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及希腊罗马、恒河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丰厚的文化遗产,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翻译运动的高涨和新文化的创造。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有学者指出:“没有他们约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意义。
8 . 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
(1)将下列图片所示文明成果填入示意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
朝代北京当时名称
幽州
南京幽都府
中都大兴府
①_____
②_____1368年,改名北平府,1403年改名京师(北京)顺天府
1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___5_______6_______7_______
(2)古代文明成果可以帮助后人研究相关历史问题,如:利用图A、图D和图F可以研究古代建筑;利用图C、图____和图____可以研究________;利用图____和图____可以研究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世界古代文明有哪些特征?
2023-01-17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体现出来的。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这一安抚政策集中体现在阿拉伯军队在对外扩张时与当地人订立的合约上。对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异教徒的宽容。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统治者对先进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是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是大力提倡的。


材料二 民族政策使非阿拉伯人中诞生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而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帝国境内各民族族类渊源相似、习俗相知、往来已久。其次,帝国伊斯兰化的宏伟目标与有序管理庞大帝国的政治现实成为这一政策的客观需要。最后,帝国强大,思想开阔。这是帝国民族宽容政策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采取上述民族政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l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