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洲文化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世纪后期法国文学作品《神父的母牛》中记述:一个神父宣称,凡向教会捐赠的人都将得到双倍的回报。有个农民向教会捐赠了一头母牛,神父把农民的牛和自己的牛拴在一起,赶进牛群,不料农民的牛带着神父的牛回到了农民家里。该作品(       
A.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B.赞扬了教士的义举善行
C.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无知D.批判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2 . 法国中世纪后期的韵文故事《驴的遗嘱》记述:一个穷教士,无意间把一头死驴埋在了教会的领地,被主教控告犯了亵渎神灵的罪过,穷教士急中生智,说是驴子生前攒下20个金币,并立下遗嘱捐赠给教会,主教一听便改口说上帝已饶恕了他的罪行。该作品反映出,法国当时(     
A.教会文学的盛行B.封建社会的没落C.人文主义的传播D.农民的善行义举
2024-04-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法学的奠基石,也是11世纪晚期罗马法回归西欧的媒介。11世纪晚期,《民法大全》进入西欧,极大地挑战了当地从蛮族法律发展而来的法学传统。后来,从《民法大全》也发展出欧洲各国更成系统的法学体系。然而,《民法大全》的重要意义远不止这些。罗马法原先具有浓重的群众自治的特色,但一经查士丁尼之手,就带上了拜占庭国家专制的特点。因此,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早期的西方,《民法大全》支持了王权的兴起,起到与限制君权的观念相抗衡作用。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的许多君主们都认为,查士丁尼提出君权至上的原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材料二:拜占庭文明对中世纪西方有非凡的贡献:罗马法、希腊典籍、基督教同盟;海上贸易也刺激了西方经济中心的苏醒,如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对中世纪的西欧而言,拜占庭不仅是个军事堡垒、文化宝库,也是个挺可靠的盟友。不过,拜占庭文化留下最深印迹的还是各斯拉夫民族。在斯拉夫国家,东正教至今非常昌盛,拜占庭的记忆,不论好坏,仍然留在人们脑海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法大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对中世纪欧洲的贡献。
2024-04-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世俗的宫廷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其中不少大学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A.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B.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C.广泛地影响西欧社会D.对西欧教育影响深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A.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B.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D.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2024-01-15更新 | 97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拜占庭以东方为其主要疆土,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这一局面(     
A.有利于欧洲法学思想发展B.出现的背景是王权专制
C.有利于文化的存留与融合D.维持了欧洲东部的统一
2023-07-21更新 | 28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演进,有其自身之途辙,其政治组织乃受一种相应于中国之天然地理的学术思想之指导,而早走上和平的大一统之境界。因此宗教思想,在中国乃不感需要。亦正惟如此,中国政制常偏重于中央之凝合,而不重于四围之吞并。其精神亦常偏于和平,而不重于富强;常偏于已有之完整,而略于未有之侵获;对外则曰“昭文德以来之”,对内则曰“不患雾而患不均”。故其为学,常重于人事之协调,而不重于物力之利用。以学术言,自先秦儒、墨唱始,学术流于民间,既不为贵族世家所独擅,又不为宗教寺庙所专有。平民社会传播学术之机会,既易且广,而学业即为从政之阶梯,白衣卿相,自秦以来即尔……继隋唐统一盛运而起者,亦有禅宗思想之盛行。禅宗教理,与马丁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态度路径,正有相似处。然西洋宗教革命,引起长期残酷的普遍相互屠杀,而中国则无之者,以中国佛教仍保其原来一种超世间的宗教之本色,不如西洋耶教已深染世法,包揽政治、经济种种俗世权利于一身。

材料二   尝谓世界群族,其文化演进,主要者不越两型:即西方之一型和东方之一型也。西方之一型,于破碎中为分立,为并存,故当务于“力”的战争,而竟为四围之战。东方之一型,于整续中为围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和,而专为中心之翕。一则务于国强为并包,一则务于谋安为系延。故西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在转换,而东方型文化之进展,其特色则在扩大。西洋史之演进,自埃及、巴比伦、波斯以逮希腊、罗马,翻翻滚滚,其吞咽卷灭于洪涛骇浪、波澜层叠之下者,已不知其几国几族矣。而中国史之演进,不仅自两汉而隋、唐,两宋、明,一脉相沿,绳绳不绝;即环我族而处者,或与我相融和而同化,如辽、金、蒙古、满洲、西藏、新疆诸族;亦有接受我文化,与我终古相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0 .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它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众多的显示着全部落光荣的英雄形象。无论是在自然威力面前,还是在战争生活中,英雄们都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他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这表明,《荷马史诗》(     
A.用理性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B.蕴含着古希腊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C.奠定了西方文学创作的基础D.代表了古典时代希腊文学最高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