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船只满载着货物从合浦郡徐闻县起航,抵达东南亚一带,最终抵达黄支国(印度)。国外的“山深水宝,翠玉之珍,蛇珠火布之异”通过海上航线被运输到了中国。

唐代

在唐朝时,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东南亚国家。当时外国人使用了大量金银支付所购买的物品,对岭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从8世纪中叶起,中国陶瓷逐渐成为流通到海外的重要商品。

宋代

宋朝政府鼓励阿拉伯商人来广州与泉州等地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有所拓展。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埃及制陶技术有所发展。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

元代

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中国的很多港口城市成为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有数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人与货轮来到中国繁华的港口,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明清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转运到美洲大陆、欧洲。

新时代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陈玉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等

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后汉书·西域传》中的两则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大秦,亦即罗马)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天竺于)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乃绝。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
A.中国与罗马尚未建立直接联系B.海路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
C.日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D.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力大为削弱
2024-05-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济南处在临淄至长安的官道上,是陆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一站。山东半岛之“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通日本”,南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知,唐代(     
A.山东半岛的水陆交通便利B.驿道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D.注重开发沿海地区经济
2024-05-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如伊斯兰圣训、修辞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材料能够用来印证(     
A.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B.津巴布韦国家文化的繁荣
C.商路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D.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8世纪,当土耳其走下坡路时,土耳其人仍然轻视基督教徒。1666年,大维齐对法国大使说:“难道我不知道你们,不知道你们是一个不信教的人,是一头猪,一条狗,吃粪的吗?”

在印度次大陆,当葡萄牙人在果阿立住脚之后,在1560年引进宗教裁判所时,印度当地人对此十分反感。一个印度人在1616年告诉一个英国教士:“基督教是恶魔的宗教;基督教徒酗酒;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基督徒打很多人;基督徒好骂人。”

欧洲一般公众在这以前很久就知道印度,并且由于读到关于德里的“大莫卧儿”的富有和豪华的报道而惊叹不止,在1658-1660年,在德里当帝王家庭的医生、法国人弗兰索阿·伯尔尼尔看到著名的孔雀王座后,作了如下的描写:“大莫卧儿帝国皇帝有七个豪华的宝座,一个宝座镶满了钻石,其他的宝座有的用红宝石,有的用绿宝石或珍珠镶嵌而成。”印度梵学家不愿意把他们的神圣的学问传授给外国人,但是也有少数欧洲人,主要是耶稣会神父们,取得了梵文的知识,包括文学及哲学。

1600-17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来华传播欧洲的自然科学,是“西学东渐”的表现。这个时期“东学西渐”也是明显的,来华传教士大量翻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哲学作品,大大影响了欧洲知识界。

——摘编自吴手廑、齐世荣著《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东西方在文化交流中的态度差异及其原因。
2023-12-1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9 .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从公元8世纪至9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地区流传,据统计在240多个大小故事中,至少有20多个故事呈现有中国元素。如《卡麦尔·扎曼与布杜尔公主》《阿拉丁和神灯》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其中人物形象阳光和善,最后都过上了美好生活。这一现象反映了(     
A.阿拉伯文明影响中国文化发展B.两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似
C.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遍性D.经济的交流带动了民间文化交往
10 . “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初唐中唐晚唐
所在洞窟305窟383窟397窟
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144窟200窟237窟
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
145窟147窟
数量6154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国家时间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巴基斯坦9或11世纪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12世纪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13世纪彩陶
伊朗13世纪蒙古铜钱
非洲埃及13世纪瓷器碎片
欧洲法国13世纪瓷砖
德国13—14世纪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13—15世纪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