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的概念源于唐代的茶马互换交易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向西南地区进行茶叶运输、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滇、川、青、藏四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茶马古道经历历史变迁在清朝开始衰败,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在这条古道上附着各族文化,如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等,各族文化通过这条古道进行融合、发展。

——摘自郭志清《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于11世纪后由康巴地区传入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独有,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约在1世纪初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的三大系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佛教的各系又和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使这里的宗教多元化。

——摘自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718世纪区欧洲大陆掀起的这股“中国热”,从宫廷贵族蔓延到普通大众,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备至,在饮茶皇后、女王、伯爵夫人等人的推介下,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妇女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提高了欧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到18世纪末,饮茶在英国已经相当普及。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古道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分析17—18世纪欧洲“饮茶热”出现的原因。
2023-07-22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拖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时间标准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一   时间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时间,如天体运行造成的四季循环和昼夜交替;二是社会时间,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时间,例如“一周”概念的出现。不过,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并非截然分离,毋宁说,社会时间是根据自然时间来重新组织和划分的时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追随大自然的节律,主要是适应自然时间。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规则比较粗略,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代以后,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精细度及精确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到后来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

材料二 全球时间问题早已出现端倪。地理大发现时代,环球航行存在日期差。到19世纪,在时间尚未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交往愈是快捷方便,遭遇到的时间问题就愈是突出。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1884101日,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格林威治子午线及格林威治时间可以被看成是当时强盛的大英帝国的一个符号,它以提供标准时间的方式支配了全世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期格林威治时间得到公认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戚、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人对茶的爱好开始于17世纪,至19世纪达到顶峰。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简述16世纪后中国茶文化在欧洲传播的表现。一句话概述中国茶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汉室”,此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诏令景德镇的窑户烧造雕镂精致的陶瓷石柱;到隋朝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影响。唐代柳宗元的《代人进瓷器状》中有:“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太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器惭瑚琏,贡异努丹”,对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地延伸,与当时的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争奇斗艳,最后脱颖而出,远销国外。

——摘编自洪玲胡甜甜《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初四日,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就开办江西瓷器公司一事上书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江西浮梁县之景德镇制造瓷器,已历数朝,曩年售价约值五百万金,近乃念趋愈下,岁不及半,论者以为制法不精,税厘太重之故。盖该镇自军兴以后,元气未复,又一焐于火,再沦于水,资产久已荡然,勉行支持,益多苟简,运商复从而盘剥,时当其扼,则倍息亦所甘心,于是年复一年,利日以微,货日以窳,其行销内地者,即通都大邑亦少精致之器,迄无人维持而补救之,遂一蹶而不可复振。”

——摘编自项坤鹏《由柯逢时〈开办江西瓷器公司折〉引发的思考——试析江西瓷业公司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名、以瓷而兴”的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坏房窑房、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角落拥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地处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所拥有的陶瓷研究人员多达2000多人,占全国半数以上。目前,景德镇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日用、艺术、建筑卫生、工业陶瓷产业体系,也形成了集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原料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艺术陶瓷在国内市场以及外销的交易出货量持续增长,正为景德镇瓷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龚紫薇《关于景德镇陶瓷在现当代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至近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特点,并指出柯逢时建议开办江西瓷器公司的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景德镇现代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
2024-04-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那时,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时评·185012月》

材料二   谈到中国,那么,我在仔细分析了1836年以来的贸易动向之后,可以肯定地说……五口通商和(英国)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摘编自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1858108日》

材料三   明清以来,为了防范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中国大门。1872年,有朝廷重臣在奏折中提出,当时欧洲国家一步步接近中国,要求和中国通商,中国正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的主要趋向,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7世纪后期控制了世界的钟表生产。英国钟表是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到18世纪,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连《粤海关志》亦称“其土产则有大小绒哗叽、羽纱、紫檀、火石及所制玻璃镜、时辰钟表等物,精巧绝伦。”

……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雇员亦积极输入钟表,用于换取中国货品。

摘编自叶农《明清时期广州与西洋钟表贸易》

材料二 广州十三行成为西洋钟表的进口中心及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钟表技术文化的交流沟通。清代中期广州制作的钟表在外观上保留了西洋钟表金碧辉煌的特点,而机械部分则保留西洋钟表精密准确、构造复杂的机芯,声效上保留报时与伴乐合一的“自呜钟”特点。此外,在多方面融入中国特点,材质采用色彩鲜艳、光泽明亮的蚨琅、紫檀木嵌金银丝和玻璃等材料,外形采用楼观式、亭式、花盆顶、葫芦型等中国传统形状,钟壳装饰文字突出吉祥、太平的寓恋,如“天下太平”“天下盛世”,图案则是如福寿万年、三星高照、仙人祝寿、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

摘编自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期钟表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钟表进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清代广州钟表业发展的看法。

8 . 材料一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的孔子。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编自《李大钊全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023-04-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统一国家重新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上的转口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因印度和中亚地区于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制瓷技术又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资器逐步成为了与丝绸同等重要的主要出口商品。及至宋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趋于式微,南宋朝廷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增加政府收入。自8世纪中叶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洋流,由中国南海经东南亚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的海路商贸往返航线开始更受欢迎。因海外贸易的刺激,许多生产外销瓷的南方窑口迅速发展,“瓷器之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名称。

——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资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中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6—19世纪史实,简述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