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开始的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不仅使贫困落后的欧洲走上了一条富强之道,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对新大陆和通往印度、中国、东南亚等航路的发现推动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而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加速了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是通过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基督教欧洲才从文明世界的偏僻的边隅转变为文明世界的中心,从默默无闻的观众变成世界历史舞台的主角。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材料二 201612月,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即CGTN)开播,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和国际大事的重要渠道。将以中国视角看世界,让世界“See the difference(看到不同)"作为其宗旨,CGTN承担起打造一个与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主流媒体的历史重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规模超过1亿3千万人次。BBCCNN等西方媒体在报道非西方世界时,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刻板印象,(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也有很强的“斗争精神”,根据20179月南非某全球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对全球100家各类媒体的评估报告,CGTN被评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最公正的媒体。中共十九大召开之际,CGTN还安排了多位非洲和北美分台的外籍记者和主持人来北京参与采访报道,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理解,让外国观众更容易读懂中国故事,理解真实中国。

——摘编自龙兴春《CGTN,打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世界主流媒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地理大发现与欧洲“转变为文明世界的中心”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的特点,并分析其成立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现代世界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得出的认识。
2 .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

材料三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消费文化”输往全世界的途径。概括近代以来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②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1112日)吾坚信,彼等不信任何宗教,也不崇拜偶像。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无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一从人类观点视之一-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1516世纪以来,西方人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1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一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远航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物种交换所带来“正负参半”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不同文明。

4 . 材料一 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5 . 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茶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英国垄断茶叶贸易的特权后,茶叶贸易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产业,推动了茶文化在英国的广泛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统治者对茶文化极为推崇。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酷爱饮茶,她在位时期下午茶开始流行,女王认为下午茶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因而在她的推崇下,下午茶得到了普及。英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贵族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高雅,对高雅文化有强烈的需求。茶文化中男女各自扮演的性别角色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塑造绅士风度、营造家庭文化,从而形成两性融洽相处的性别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咖啡与茶——英国的饮食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   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饮荼喝茶不仅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与自然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对自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

英国的茶道精神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它注重现世的享受。饮茶不仅是英国人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重视饮茶时的仪式感,从下午4点钟开始,主人和客人着盛装坐在茶桌旁,男性要着燕尾服,女性则着洋装,先享用由三层瓷盘盛装的美味点心,接着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倒茶。对于英国贵族来说,下午茶不仅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他们显示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以及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所以会格外讲究下午茶的品饮环境。

——摘编自罗倩《中英茶文化内涵比较——基于物质、行为、精神三方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茶文化流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原因。
2023-07-01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吸取、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综合百年历史,可以清楚的发现,西学东渐是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的:第一是了解世界,第二是求强求富,第三是亡图存,第四是民主革命,第五是科学启蒙,晚清西学东淅,从船坚炮利、声光化电,到物竞天择、自由民主,社会反应百态千姿,总的趋势是,受众疑忌逐步消解,反对声音淅趋弱小,西学影日益扩大,推动中国走出传统、走向近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多角度分析西学东淅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

——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使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特点及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中国热”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初中国茶叶进入英国,主要由葡萄牙、荷兰等转口
1637东印度公司船只去广州运茶回英国,直接进口武夷茶
17世纪中期饮茶风尚在王室传播开来;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尔特为此写诗献给查理二世,成为欧洲最早的饮茶诗;有关茶的其他文学作品也逐渐出现
1660英国上等茶叶每磅售价10英镑,其价格之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买得起
18世纪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瓷器的进口,大量中国茶具也输入英国,中国的瓷茶杯是无把手的,其后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将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
1799进入伦敦附近“随便哪家贫民住的茅舍,都会发现他们不但从早到晚喝茶,而且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19世纪初英国人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需支付巨额白银,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情况,便将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
1820英国人开始在殖民地印度和锡兰种植茶树
1834为了抢时间及时运来中国新茶,英国海运公司竞相采用快速帆船
19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上层社会受法国人影响,按福建方言的发音叫做Tea;大部分英国人喜欢喝红茶,习惯将茶叶放在水里煮,喝时加上蔗糖或牛奶,与中国福建饮茶风俗差异大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茶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