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16世纪时,伊比利亚国家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园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到这一世纪末,它们却从其各自的领先地位急速倒退,衰落的一个原因在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议会将王位授予威廉和玛丽,但在登上王位之前,他们需要签署一份《权利宣言》,后来又改称《权利法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第二,征税权属于议会;第三,臣民可以自由请愿;第四,议员可以自由发表政见;第五,反对酷刑和重税;第六,议会须定期召开。通过这些规定,消除了在英国产生专制政体和出现天主教君主的可能性。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引自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根据材料一,写出实现“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的两位航海家及其支持国。结合所学,分析16世纪末巨额财富流入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写出“光荣革命”发生的时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权利法案》的主旨,并指出该法案为英国的哪一政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阐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结合史实,各举一例说明。
2023-07-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近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印刷术的传播和发展

13世纪末雕版印刷术传入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北部
15世纪中叶德国手工业者古腾堡以金属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圣经》,近代印刷术出现。欧洲出现了众多印刷工场
15世纪70年代末印刷术向北欧、南欧等地传播
16世纪当时从事印刷行业的人,既是书商,又是印刷师,甚至还是人文学者
17世纪双色印刷法被发明出来,此后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世界印刷中心

——摘编自刘景华《铸字的艺术——欧洲印刷术与知识大众化》

材料二   欧洲刊印孔子的著作是在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该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经典大多先被翻译成拉丁文,但很快就被转译成法文、德文和英文。由于法国传教士在翻译、介绍、研究中国典籍方面不遗余力,法国成为后来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孔子的思想成为当时欧洲思想界反对宗教文化的一个武器,从而使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18世纪欧洲思想所吸收的外来成分之一。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译介中国经典的特点。
2023-07-0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普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港开发较早。唐代广州港,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港口,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香料等大宗商品贸易。随着中国造船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广州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各国海上丝路商贸活动十分兴盛。市舶司的设置,建立了与海外更为广泛的联系,广州港口中外商船云集,彰显了唐代广州港商贸的繁荣程度。唐代后期,各国商人聚集广州,蕃坊成为外国商人的居住区。

——薛正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口》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豆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广州港商贸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并简述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2024-01-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统一国家重新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上的转口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因印度和中亚地区于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制瓷技术又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资器逐步成为了与丝绸同等重要的主要出口商品。及至宋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趋于式微,南宋朝廷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增加政府收入。自8世纪中叶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洋流,由中国南海经东南亚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的海路商贸往返航线开始更受欢迎。因海外贸易的刺激,许多生产外销瓷的南方窑口迅速发展,“瓷器之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名称。

——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资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中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6—19世纪史实,简述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2022-09-0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在英国刮起了“中国热”的飓风。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后来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瓷器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 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 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戴砚芳《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瓷器发展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2023-12-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茶文化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使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期望在日本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1214年,荣西将自己所著的《饮茶养生记》进献给当时的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该书受到其推崇,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此后,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如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自己隐退后的居所命名为“同仁斋茶室”,这是日本最早的书院风格茶室。

——摘编自张博《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末,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一起来到美洲大陆,并很快成为广受移民欢迎的饮料。1784年,美国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推动了饮茶之风在美国的兴起。日益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也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其中最流行的是速溶冰茶,它在速溶茶的基础上,通过加柠檬、白糖、新鲜果汁、牛奶、可可等调味品配制而成,最后加冰水冲饮,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其消费量仅次于可口可乐,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

——摘编自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较》

(1)概括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的异同。
(2)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2-10-21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10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

材料三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2023-04-22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拉姆古城是东非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使用斯瓦希里语群体的定居,点。中世纪东非海滨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让阿拉伯商贾们青睐有加。15世纪上半叶,拉姆城已成为东非地区相对繁荣的一座海滨大都市。1506年,葡萄牙人开始独霸包括拉姆群岛在内的濒临印度洋的贸易,大肆进行航运垄断、征收关税和压制沿海贸易等。1652~1698年,阿曼人协助班图人夺回了东非地区的商业经营权。从此,以班图人为主体的沿海贸易秩序得到了恢复,这为各地商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拉姆古城民众和来自印度的工匠们重新使用珊瑚石和红树木修建居所,东非土著人用当地盛产的象牙、龙涎香等物质交换来自印度洋的奢侈品一衣服和瓷器,或充当东非内陆人和阿拉伯及印度商人的中间人,开展跨族群间商业互动,这前后持续了百余年。繁荣的商业交往使拉姆古城的城镇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快速发展。

——摘编自马和斌《拉姆群岛:跨族群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活化石》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就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出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