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7世纪后期控制了世界的钟表生产。英国钟表是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到18世纪,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连《粤海关志》亦称“其土产则有大小绒哗叽、羽纱、紫檀、火石及所制玻璃镜、时辰钟表等物,精巧绝伦。”

……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雇员亦积极输入钟表,用于换取中国货品。

摘编自叶农《明清时期广州与西洋钟表贸易》

材料二 广州十三行成为西洋钟表的进口中心及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钟表技术文化的交流沟通。清代中期广州制作的钟表在外观上保留了西洋钟表金碧辉煌的特点,而机械部分则保留西洋钟表精密准确、构造复杂的机芯,声效上保留报时与伴乐合一的“自呜钟”特点。此外,在多方面融入中国特点,材质采用色彩鲜艳、光泽明亮的蚨琅、紫檀木嵌金银丝和玻璃等材料,外形采用楼观式、亭式、花盆顶、葫芦型等中国传统形状,钟壳装饰文字突出吉祥、太平的寓恋,如“天下太平”“天下盛世”,图案则是如福寿万年、三星高照、仙人祝寿、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

摘编自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期钟表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钟表进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清代广州钟表业发展的看法。
2023-07-08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贸易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古典经籍,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

16-18世纪西传欧洲国家的中国经籍、著作列表(部分)

译著者姓名

国籍

译著书籍名称

利马窦(Matthocus Ricci)

意大利

译《四书》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法国

译《五经》
著《西儒耳目资》、《中国历史编年》
殷铎泽(Prospcer Intorcetta)

意大利

译《大学》、《中庸》、《论语》
柏应理(Plilippus Couplet)

比利时

译《大学》、《中庸》《论语》
著《中国之哲学家孔子》、《中国史年表》、《拉丁汉文小词汇》、《汉语初步》
卫方济(Franciscus Noel)

比利时

译《四书》《孝经》(幼学》
著《中国哲学》
宋君荣(Antonius Goubil)

法国

译《诗经》、《书经》、《札记》
著《成吉思汗和蒙古全朝史》、《蒙古史关系论考》、《大唐史纲》、《历史地理考证》、《中国纪年论》
白晋(Joach Bouvet)

法国

著《易经大意》、《康熙帝传》、《中国现状论》、《古今敬天鉴》
巴多明(Dominicus Parrenm)

法国

译注《六经》
马若瑟(Jos-Maria Premare)

法国

译《书经〉、节译《诗经》、《赵氏孤儿》
著《六书析义》、《在书经之前时代之中国神话》

——摘编自黄启臣《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带回了各种报告、论著,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壳、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当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Chinoiserie即“中国趋味”或“中国时尚”。随着启蒙运动的高张,“中国热”骤然下降。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促进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和衰落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3-06-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时间标准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一   时间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时间,如天体运行造成的四季循环和昼夜交替;二是社会时间,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时间,例如“一周”概念的出现。不过,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并非截然分离,毋宁说,社会时间是根据自然时间来重新组织和划分的时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追随大自然的节律,主要是适应自然时间。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规则比较粗略,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代以后,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精细度及精确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到后来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

材料二 全球时间问题早已出现端倪。地理大发现时代,环球航行存在日期差。到19世纪,在时间尚未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交往愈是快捷方便,遭遇到的时间问题就愈是突出。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1884101日,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格林威治子午线及格林威治时间可以被看成是当时强盛的大英帝国的一个符号,它以提供标准时间的方式支配了全世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期格林威治时间得到公认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2023-05-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 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任写两点即可),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2023-03-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铁器、水车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缓的传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向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所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北宋首倡“茶德”,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
8 .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9 . 【海上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0 .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

——摘编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麦当劳、必胜客这样的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

——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
2023-05-01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