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战争观,战争观的形成与不同民族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学、道德学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西方的战争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密不可分。对比《诗经》和《荷写史诗》,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并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有无限向往。这样的战争文化差异在近现代的岁月长河中一直在诸例中西战事中得到明显反映。

——摘编自赵景梅、胡健《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等

材料二



                                        图1 亚历山大在伊苏斯(绘画作品)

                                     图2 战国铜鉴(盛水器)及其纹饰(拓印)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西方(希腊)文明战争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对于研究古代东西方战争文化对比是必需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摘编自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认知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世界其他某一文明的一个或几个特性,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列出文明名称及特性,阐释时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下图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后被炸毁。


材料三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了许多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到东方,把东方文化带到西方,一种混有希腊和东方的文明诞生了。


(1)材料一中“汉帝国”通过什么途径与欧亚大帝国连成了一条“文明地带”?
(2)“战争是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5 . 东西方文化以多种途径进行着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材料三   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过剩,耕地不足,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亚历山大东征时,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外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古代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


(1)根据所学,指出丝绸之路开辟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列举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上其他的重要商路。
(2)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途径。结合所学,简述亚历山大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文化策略。
2022-12-04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后的头一个世纪,借鉴几乎是单向的:东方向希腊学习。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编自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范围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文明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亚古伊朗文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另一个是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

——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等整理

材料三   蒙古人自身有两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必然终会衰落。首先,他们的数量不足以服众,因而容易受其属下外族臣民的影响;其次,他们的文化过于原始,难以帮助他们处理与比他们更超前的臣民之间的关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说,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和几何代数的阿拉伯人”,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帝国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反映了哪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
2023-12-17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远征后的头一个世纪,借鉴几乎是单向的:东方向希腊学习。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编自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蒙古人自身有两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必然终会衰落。首先,他们的数量不足以服众,因而容易受其属下外族臣民的影响;其次,他们的文化过于原始,难以帮助他们处理与比他们更超前的臣民之间的关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说,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和代数学的阿拉伯人”,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而且这时候,他们与阿拉伯人的不同之处当然就不仅仅在于他们没有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蒙古人缺少阿拉伯人所拥有的特殊宗教和语言令他们所有的臣民接受并形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点以促进帝国的团结统一性。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甚至传播到了许多未被他们征服的地区,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
2022-10-07更新 | 32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又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所征服的地区无比广大……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全部、欧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政治组织都被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性,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改变。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中东和东亚了。

——摘编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他所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摘编自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   战争中,殖民地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侵略而并肩作战,这大大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它们已无力阻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无法继续维持其原来的殖民统治。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举出两个中西交流的例子说明“旅行变得安全了”。根据材料一,分析蒙古西征是如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
(2)指出材料二“革命原理”的内涵。如何理解拿破仑“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帝国主义“无法继续维持其原来的殖民统治”的原因,并指出二战中得到进一步确立的、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打击的政治理论。
2022-09-29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6月统测(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欧洲封建力量的衰落。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同时;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亦带来一个相对地新鲜及持续增强的运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会塑造未来欧洲历史的轨道,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亦在拿破仑时代后一个世纪发生了剧烈地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基于封地及贵族,而是基于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

——摘编自李化敏《近代德意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化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说明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战争给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前,东部鲜卑原牧于鲜卑山为中心的地区。汉武帝时,南下作乐水(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及下游新开河的统称)流域。东汉初年,再次南下边塞塞外……唐通天元年(696年)“天下大旱”,契丹驻牧地西拉木伦河流域尤其严重,人畜饥饿,于是首领率部众南下,深入到冀、赵、瀛等州。契丹人口在唐初为22万,辽建立时为75万,统和十八年(1000年)达到100万。东北诸族间、各民族内部间,政治军事斗争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激烈、残酷。胜利者称王称霸,掠夺人口财富,抢占优良草场和森林狩猎区,某些不甘心屈辱和死亡的失败者常率领部众远走他乡,脱离斗争旋涡,来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金政权原都于上京会宁,1151年南迁至1000余公里的燕京,大量女真人随之到这里。迁都是为了“强效华风,光宇中土”。成吉思汗不断南下,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等均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曲守成孟古托力《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

材料二   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来,大批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垦荒种地,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垦地面积6682.6万亩,大片荒地得以开垦。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先后设立了移民农业公司、和利民公司,引进国外机械,雇佣移民开垦荒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东北的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并大量内销和出口。随着关内移民人口的持续增加,农产品出现剩余,与之相关联的油坊、烧锅、磨坊等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面粉厂、农具厂、服装厂也相继出现。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东北地区开始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中型城市。苏俄报刊曾披露:“俄国所最惧者,为中国之移民。中国人于二三百俄里之边境附近安置多数农人,使其人民移住自兴安岭至伊尔赤西之地。”1928年《东方杂志》亦提到“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关内移民到东北,只有紧密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得以生存,这逐渐形成了东北文化中重亲情、讲义气、待人以诚等性格特点。

——摘编自王延荣《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北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发展的主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