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材料二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

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
3 .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交锋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三   文化的横向流动,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伴随着无情的暴力及血雨腥风。激斗的战场上虽说顾不上文化的影响,但慕力的势头一旦平息后,文化的萌芽就会在那尸骨遍地、枪炮零碎的土地上静静地发育起来。屈辱以及被征服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理所当然使人们产生一种渴求了解“先进文明”的愿望;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那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和命运,不能知道今后还将发生什么。于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整个落后的文化地区,就会形成一个典型的“文化法地”,处于“文化高地”上的较先进的文化,就会自然地流入到这块缺少“文化”的落后地区。

——摘引自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文化相关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5-05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3-04-09更新 | 760次组卷 | 39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叠什之战

材料一   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叠什上纪念碑的铭文。它记录了公元前1274年,埃及与赫梯联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以下是卡叠什战役铭文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   在卡叠什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卡叠什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4-28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民初国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前,国文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文言文,且选材多停留于经史文选等。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以文言为代表的古代话语体系记录和承载着封建旧道德、旧伦理。“宋、元以来盛行的白话文学乃是文学的正宗,白话为文学之利器,也为教育普及之工具”。胡适还坚持要用白话来编写教科书,以利国语的传播和普及。白话文进入教材,从此改变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32年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开始,“了解固有文化”与“增强民族意识”列入了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1936年颁行的课标“修正本”,将“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修订为“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

——摘编自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懂文章内容。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定: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国思想界起初误以为现代化就是西化,时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化和民族化并不矛盾,是融合为一体的。

——摘编自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的维模功能和适应功能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文化的侵入。同时,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联。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实际上,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

——摘编自人人文库网《浅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

请回答: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1-25更新 | 790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2020-10-14更新 | 1379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