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史料二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的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

史料三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下图为该医院照片。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医学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也有随时间转移的规律,其大致途径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世界医学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必然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嬗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和荷兰的清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教育体制、知识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

——改编自左汉宾《近代以来世界医学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探析》等


(1)指出材料一的三则史料的类型,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医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茶马古道与文物保护】

材料一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阿吒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文化遗产廊道理念源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日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届关注的保护遗产新思维与新战略。此理念以特定的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把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滇藏茶马古道上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资源。然而,在当今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珍贵遗产迅速衰竭,古道在邻近地区被人为割裂,造成古道遗产内在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性断裂,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面对滇藏茶马古道令人堪忧的保护现实,文化遗产廊道区域化、整体性保护思想契合了古道保护的内在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滇藏茶马古道面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 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多个以道路和墙垣规划的规整功能区,形成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这成为研究当时城市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和早期国家都城制度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B.历史学家应以挖掘全都的细节为己任
C.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用新技术唤醒D.新史料的发掘有助于历史认知的拓宽
2023-05-19更新 | 40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法国举办了主题为“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的世博会(图4为博览会宣传画)。其历史发明馆中陈列着世界上最老的蒸汽机、世界上第一批电视机等;电影馆展示了电影制作加工的全过程;印刷馆里展示了印刷术发展的历史。西班牙政府展出了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苏联展馆的上端建造了由不锈钢制成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像,高达30多米,呈现出前进而又上升的动势。同时,各国展馆均介绍本国地理资源与人文特色。法国各省也纷纷开设地方展馆推介本地特色。这一年,巴黎各类文艺演出的观众与上年相比,猛增了400万;卢浮宫与凡尔赛宫的参观人数增长了近一倍;巴黎地铁运营光票务一项就带来了5900万法郎的额外收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印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秦汉,玺印盛行,汉印引领中国数千年来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明代,我国古代的印章技术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项重大突破是印章不再只限于官印,私印也突起并盛行,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有些名家开始撰写书籍使其篆刻方法流传于后人。在中国古代,印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印章是皇帝与臣下、官员之间传递公文的有效凭证。印章代表封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身份所用的印玺样式、规格、钮状均不同,不能滥用、此外,印章还用来标识财物,作为辨别所收物品质量优良、数量多寡,还可用于祈福、祈祥,也可以作为每个人身份的识别卡。

——摘编自张亚杰《我国古代印章及其社会功用简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团逐渐兴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此后,以印学、篆刻、金石为研究对象的印社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13年,西冷印社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活动经费、入社条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西泠印社"集合当时一流水平的印人群体,加以经常欢聚的研究探讨",甚至还以团体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印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的交流,承担起全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职能。

——摘编自卢雨《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印章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上,说明印章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但是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文学、服装、医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其它地区,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欧文化,主要缘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进了宗教裁判所,印度人在告诉英国教士说:“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徐光启等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拒绝西方科学和天主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输出写进自己的施政计划,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到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文化从最初利用宗教组织传教布道,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滥。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闯进中国人的生活,当下很多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在有些地方,圣诞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摘编自李培松、陈书《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应对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23-01-0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