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2024·浙江宁波·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所示残卷抄写于150年前后,据此可以说明(       

A.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出口物资B.莎草纸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载体
C.希腊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至埃及一带D.促使新一代印刷书诞生的条件已成熟
昨日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3)(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024·河北·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是德国小学教师战胜了或者帮助战胜了法国军队”。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

——摘编自董小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与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
2024-04-23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0 材料题(查补能力·提升练)-【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4·浙江·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建国后口述回忆史料大量问世。如:纪实类史料有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协会议亲历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至1967年纪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纪实》等;个人回忆类史料有《彭德怀自述》、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朱元石主编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等。据此判断(     
A.当代中国纪实类史料多于个人回忆类史料
B.研究者可以直接利用以上两类史料的观点
C.口述回忆史料是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D.具有亲历性的口述史料能如实反映历史的全貌
2024-04-10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4 核心素养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4·广东·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文化高峰———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发展臻于古代历史高峰和趋向内省、精致等特征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自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动因。诸如,以土地进一步私有化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以性、命、义、理为主旨,将道德伦理本体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等。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书院不仅为两宋培养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书院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宋代书院又以其开风气、厚风俗的功效浸染了社会的多个角落,培育了两宋时期浓厚的人文气象,从而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现推波助澜。

——摘编自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书院的积极影响。
2024-03-28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兼具卖书与刻书两种职能。东汉时期,随着太学兴建及各地私学兴起,都城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靠手抄传承。唐朝时期,图书业“写本时代”达到黄金时期,同时,雕版印刷术也开始在民间图书市场逐渐应用。刻书的内容以民间需要的日历、医书、韵书等为主。书肆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书肆中心。

宋朝时期,书肆主人以刻印书籍为职业,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不断创新。宋代严格控制书籍出口,但是屡禁不止,辽、夏、金也因此翻译与翻印了大量汉文书籍。明代为了推行政令,进行统治,政府的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物。诸多书肆为了营利目的,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印刷当时畅销图书,图书装帧华丽、刊印数量较大,特别是文学类图书,以翻刻宋版文集为时尚元素,各种各样的文学选本大量刊印发行。

——摘编自袁红军《古代书肆发展考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概括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意义。
6 . 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国一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观念与新史志

材料一   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江苏》第1期,19034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

材料二   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日本于马关约后,亦得染指焉。……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

——《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材料三   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

——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年等

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

——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

(1)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3)你认为乡土史志的编写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下图是古代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汉唐时期天下图绘制在丝绸上,绘制者是高官重臣;宋代刻在立于官学的石碑上,为科举考试服务;1550 年左右,产生了作为民间大众读物的雕版印刷“天下名胜舆图”,绘制者是底层知识分子。

从晋代开始,直到清朝灭亡,中国历史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剧烈的震荡,包括国家政治上的王朝更替及异族入主、思想文化上的佛教西来及西学东渐,但在单幅“天下图”上,中国居中、周边环绕的传统一直延续,未曾中断。此外,自明朝末年开始,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地理学新知识不仅没有遭到排斥和禁绝,反而通过加工改造被吸收到中国传统的单幅“天下图”中,最终成为中国地图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只不过那些经过加工改造的西方地理学新知识已经面目全非,严重变形。

——摘编自龚缨晏《中国古代单幅“天下图”演变谱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图”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天下图”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外交价值。
8 . 2013年,“美国国家数字公共图书馆”正式上线,读者在该平台上除了能阅读到各类数字图书外,还可以轻松获取到报纸、期刊、手稿、图片、音像、视频、档案文献、博物馆藏品等众多格式的资源。这反映了(     
A.政府重视全民阅读与教育强国B.科技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C.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输出D.人类共同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2024-03-01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的世界 选择题汇编(二)-【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3-24高三下·山东·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A.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D.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2024·福建漳州·二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