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学图书馆兴起之前,中世纪主要的图书馆类型是修道院和大教堂图书馆,1257年,罗伯特·索邦在巴黎大学建立了索邦学院,并为一同成立的附属图书馆捐献了他的私人藏书。国王、贵族、主教和其他国家学者也纷纷捐赠。此后,其它学院和大学也相继效仿建立起图书馆。索邦图书馆内很多图书都用链条锁住,如果学生读书后敞开书页放置还会被处以罚款。13世纪末,索邦图书馆开始分“大馆”“小馆”以服务不同阅读需要。1481年修建的新馆利用38扇窗户把大厅照得通亮。中世纪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使用率远比修道院和大教堂图书馆高,有的图书甚至需要经常修补,乃至重新补充。

——据范晶《中世纪大学图书馆略论》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各类图书馆服务范围限于上流和中间阶层。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要求由政府提供经费建立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不久后,又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城市扩大到5000人以上的农村。然而由于将建馆权下放给了地方,直到1870年,仅35所公共图书馆得以建成。1892年,英国议会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取消了地方政府建馆的限制。同时期,英国的公共图书馆还接受了“钢铁大王”卡内基慈善基金会的大量捐款。1919年、1925年,英国接连修订《公共图书馆法》,取消了对图书馆课税制的限制,允许在各郡建立中心图书馆。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已在英国全国普遍建立。

——据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图书馆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图书馆发展的历史为当代建设和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启示。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案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反映出(     
A.自由主义理念存在弊端B.科学技术发展陷入了停滞
C.国家对文化生活的干预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兼具卖书与刻书两种职能。东汉时期,随着太学兴建及各地私学兴起,都城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靠手抄传承。唐朝时期,图书业“写本时代”达到黄金时期,同时,雕版印刷术也开始在民间图书市场逐渐应用。刻书的内容以民间需要的日历、医书、韵书等为主。书肆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书肆中心。

宋朝时期,书肆主人以刻印书籍为职业,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不断创新。宋代严格控制书籍出口,但是屡禁不止,辽、夏、金也因此翻译与翻印了大量汉文书籍。明代为了推行政令,进行统治,政府的法令和记载典章制度的书籍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物。诸多书肆为了营利目的,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印刷当时畅销图书,图书装帧华丽、刊印数量较大,特别是文学类图书,以翻刻宋版文集为时尚元素,各种各样的文学选本大量刊印发行。

——摘编自袁红军《古代书肆发展考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概括中国古代书肆发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一   宋代书院的院长一般是由在职、赋闲官员任职或地方官聘任。书院主要是理学家继承、传递和创造学术思想的场所。为此,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和历史学为主。书院往往是由家族或当地名门望族捐资兴建的,但这些资助是有限的。书院的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或者名门望族之后,或者官员举荐。学生毕业后多走入官场,成为统治者的有力助手。

欧洲中世纪大学从形成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大部分都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合体。欧洲大学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学费制度,来满足大学正常运行的需求。课程设置虽然也有偏向道德说教的宗教学科,但更多的是法学、医学等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要交学费就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以后也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兴趣爱好决定去向。

——摘编自李雯《试比较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13-14世纪的欧洲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赋予的特权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学生甚至滥用特权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大学与城市也因此不断发生冲突。随着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身城市发展,而大学培养了大量各类人才,如医生、律师、文员等。作为相对民主公平的教育机构,大学也为市民开辟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通道。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大学也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与大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对大学持欢迎的态度,不仅厚待本地大学并设法留住师生,还热情邀请其他国家、城市的师生来到自己的城市。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是德国小学教师战胜了或者帮助战胜了法国军队”。共和派在执掌政权后,把教育改革作为优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长费里改组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教会人士从教育领导机构中排挤出去,同时整顿和改编学校的教职人员,驱逐耶稣会教师。同时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小学的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如今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中小学增设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大批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哲学家和参议员,参与了爱国主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通过实物教学和旅游、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如在教室的墙上张贴被普鲁士夺去的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的地图。19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兴办各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工科院校,如南锡化工学院和格勒诺布尔电工学院。

——摘编自董小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与现代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后期法国教育改革。
2024-04-23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一模历史试题
7 . 下图所示残卷抄写于150年前后,据此可以说明(       

A.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出口物资B.莎草纸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重要载体
C.希腊文化的中心已经东移至埃及一带D.促使新一代印刷书诞生的条件已成熟
2024-04-23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19世纪3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英国兴起创办贫民免费学校的热潮。这些学校以教授宗教性知识为主,期望以《圣经》来挽救被社会罪恶吞噬的孩童,同时辅之以基础知识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这些学校的设立(       
A.旨在为工业革命培养技术工人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反映出宗教主导着英国的教育D.说明公众开始关注贫困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建国后口述回忆史料大量问世。如:纪实类史料有石光树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协会议亲历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周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至1967年纪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纪实》等;个人回忆类史料有《彭德怀自述》、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朱元石主编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等。据此判断(     
A.当代中国纪实类史料多于个人回忆类史料
B.研究者可以直接利用以上两类史料的观点
C.口述回忆史料是研究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D.具有亲历性的口述史料能如实反映历史的全貌
2024-04-23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文化高峰———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很早就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发展臻于古代历史高峰和趋向内省、精致等特征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诚然,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而宋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自有其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动因。诸如,以土地进一步私有化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崇儒右文政策的确立,以性、命、义、理为主旨,将道德伦理本体化的理学体系的建构等。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和学术研讨机构,书院不仅为两宋培养了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书院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兴旺。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宋代书院又以其开风气、厚风俗的功效浸染了社会的多个角落,培育了两宋时期浓厚的人文气象,从而为宋代文化高峰的出现推波助澜。

——摘编自刘玲娣《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书院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