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其影响源远流长,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恩格斯曾评价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材料二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分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礼记王制篇》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妾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写出在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几个重要法律文献的名称.并概述罗马法的作用。
(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的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材料二、三、四反映了两种制度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020-10-1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0届新高考模拟导航历史试题(第四卷)
2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全国共设有36个郡。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时期全国郡有100多个。于是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全国州有200多个,郡县更是不计其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贞观元年有州356个,李世民依“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十道,根据需要临时抽派中央相关部门人员对各道事务进行督导。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唐代中期,道的职能渐由节度使兼理。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中央政府也被迫承认了节度使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地位,州县二级制遂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有什么共同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