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最初是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到了西周时期,它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严密体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对世袭特权的继承。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大宗在家庭内部以其具有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权,而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尊祖敬宗。由于依据任何人都必须尊祖敬宗的规定,国家就建立了以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摘编自刘广明《宗法中国》

材料二   进入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推行,作为宗法核心的族权与政权合一不复存在了。这时的宗族已由商周时代的血缘与政治的统一体变为单纯的以血缘亲疏为标准的血缘结合体,由于宗族和政权的分离,宗族中的平民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受封的诸侯王有管理地方及统兵、自置官属等特权,中央政府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这种政治权力被渐次剥夺,皇室宗族也仅仅是食封贵族而已,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成员已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西汉建立后,新兴的官宦世家,真正连续仕官四五代以上的并不多见,而到东汉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出现一大批世族之家,他们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代表。这些世族之家往往聚族而居,形成“门宗广大”的宗族势力。

——摘编自赵沛《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宗族制和西周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0-11-16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法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①郑国的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让老百姓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②这个做法遭到了很多贵族反对。③子产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时期,宗法贵族减弱了气势,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④“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摘编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大事记

第一阶段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7年全国人大共制订和修改补充了58项法律
第二阶段19581976年,全国人大仅制订了《1958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81992年,全国人大制订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包括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刑法》《行政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的四个序号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铸刑鼎”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领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法律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在西汉初年表现为什么体制?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亲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020-08-05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7 . 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图片体现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国。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观察下图

图一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诸侯有何义务?与周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0 . 比较下面两幅图:北宋文官出行图和唐朝河西节度使张仪潮统军出行图,然后回答问题

(1)上述两幅出行图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和北宋地方官员权力上的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2)根据图一回答宋太祖在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措施上的利弊

(3)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元朝出现了哪两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8-02-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