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治理上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022-10-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夏王朝与尧、舜时代一样,有浓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内。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材料三   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多最密。晋(成王弟叔虞的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尚的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在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四   夏、商、周三代的王权,可以用我国早期文献中的两句话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英非王臣”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与宗法权紧密结合的王权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先是大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进而是卿大夫执国政,诸侯国内乱不已。最后,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宝塔式政治结构,大宗、小宗交错编织成的宗族关系网统统被打破。

主题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材料五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这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六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主题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七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八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指出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三代王权的主要表现及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分析其特点。
能力提升
(6)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帝国是如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7)根据材料七,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8)材料八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历史纵横
(9)依据上述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分析元代对地方治理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10)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023-07-1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01·选必一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总结宗法制制度的特点?
2023-07-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文明时代开创了一种在后世西方多次出现的国家形态——城邦制。……在爱琴海地区乃至广阔的地中海地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很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它们被称作polis,该词在《荷马史诗》中指堡垒或卫城。每一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国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主权国家。虽然这些城邦之间大多“鸡犬之声相闻”,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其实在那个时代,小国寡民的形态不仅存在于西方。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商周时期,政治形态与之相似,并且这种政治形态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灭亡不像中国某个王朝的灭亡。中国旧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新王朝建立,中国仍是中国,四分五裂在中国是暂时的,最后总要趋向统一。这是因为中国有深厚的不可动摇的统一基础,华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具有不可取代性。罗马帝国则不同,罗马帝国的地中海世界并没有中国那样深厚的统一基础,罗马帝国基本上是靠武力统一的。古代地中海世界,埃及、小亚细亚,希腊诸文明都要高于罗马,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地中海,而希腊文明却征服了罗马。

——夏遇南:《罗马帝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与中国西周时代政治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灭亡与中国某个王朝的灭亡的区别,分析其成因。
2022-09-27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2课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基于战争的日益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建立郡县制度,代替原有的分封制,限制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郡县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
2023-07-29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演变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 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 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变化的原因。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10 . 阅读两则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请回答:
思考题: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在政权性质、权力传承和社会形态上带来怎样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3-07-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