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08-01更新 | 498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
2 . 法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①郑国的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让老百姓知道犯了法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②这个做法遭到了很多贵族反对。③子产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时期,宗法贵族减弱了气势,新的地主阶层兴起,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以及经济条件都在发生变化。④“铸刑鼎”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摘编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大事记

第一阶段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7年全国人大共制订和修改补充了58项法律
第二阶段19581976年,全国人大仅制订了《1958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81992年,全国人大制订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包括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刑法》《行政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的四个序号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铸刑鼎”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领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法律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安得而不穷,国安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2020-11-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四   



(1)指出材料一图一与图二分别处于哪个时期?结合材料二和图一的信息,说明姬姓诸侯国对西周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3)说出从图二到图三发生的变化,材料四与这一变化有何关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三: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四: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2020-11-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寡人”是谁?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7 . 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图片体现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国家结构形式,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居天下之中”。内服职官数量众多,由商王直接任免。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卜辞中侯的数量有五十多个。文献中还有九鄂侯、翼侯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不是由商王任免。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遗存。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制度。

9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基本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封建”各诸侯国,它们实际是包含着宗族血缘与区域地缘二元因素的混合体……秦的大一统建立在诸国各自区域统一的基础之上,“大一统”与“封建制”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以流通的官僚制代替世袭的贵族制,封国尽变为由中央任命的郡县职官来治理,……各级贵族,特别是诸侯国君素质的下降与腐败成风,迟早会动摇统治的“合法性”,庸弱者不胜其位,强悍者不安其位。为着经济和政治权益资源的再分配,贵族阶级内部将一己私利置于“名分”之上……正是贵族阶级无意识地自坏规则,自掘坟墓,导致变局的发生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至唐末共一千一百多年,分裂时期长于统一时期。其中做到集权于皇帝手中的,只有三百六十余年。其余时间,战乱频繁,朝廷失控,宦官、外威、军阀轮番割据,实际上可称为贵族分权制的统治时期。汉、晋、唐时均大分诸王,宋代开始实行了真正的中央集权。罢藩镇,以文臣代之,夺其权柄,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皇子亦不世袭。这样,封地和世袭的两个宗法分封制的特点都消失了。自宋至清末九百余年中,历代帝王及其中枢政府掌握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摘编自恽奇《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由贵族分权制向官僚集权制的转变》

材料三 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国家政治文化体制方面并不完全是“大一统”或一元化的结构,而是在相当多的方面呈现出复合建构,如皇室“家天下”的贵族政治与郡县官僚政治的并存复合,……由于统治者利益驱使和政治生存环境的压迫,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往往成为统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在贵族政治的相关政策方面,统治者往往忽左忽右,招摆不定。……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二者的主辅复合,都可以归入战国以后“权力塑造社会”的整体模式。

——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政治退出政治舞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是如何打破西周“宗族血缘与区域地缘二元因素的混合体”的?

(2)材料一、二关于官僚政治起点的看法有何不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论依据。

(3)材料三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史实说明“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往往成为统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