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2年工人阶级尽管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改革后却一无所获。严酷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要争取自身的权利,必须进行独立的斗争。因此,在1832年后不久,英国工人阶级就掀起了一场独立的争取议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宪章运动尽管失败,但它对英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资产阶级激进派本来对保守的1832年改革也不尽满意,直到宪章运动浪潮平息下去后,激进派才开始提出进一步改革选举制度的要求。进入60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积极性重新高涨,这给议会改革事业带来新的转机。从1861年起,各地工会组织不断提出选举制度改革问题。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积极支持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在马克思及第一国际的支持下,在“全国改革联盟”的领导下,争取议会改革的运动蓬勃展开,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接连不断。当时执政的是刚上台不久的保守党内阁,首相是德比,但财政大臣本杰明·狄斯累利在内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他深深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如果强行压制必然引起社会动乱。他还知道,由于保守党一向反对改革,在人民群众中威信不高,在当时的下院中又不占多数,要维护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顺应民意,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是,他于1867318日向下院提出改革法案。7月,法案经过部分修改后获得通过。

材料二   第二次议会改革基本消灭了“衰败选区,使选民总数由135万增加到225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在议会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广大城市下层工人和全部农业工人仍未获得选举权。那时英国人口大约2500万,选民还占不到110,即使在成年居民中,选民也仅占17左右。城市选区和农村选区的选民资格仍存在差别,前者明显宽于后者。议席的分配仍然不够合理,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议原城市议席多于农村地区。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期间,在大量英国成年男子奔赴前线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妇女作为非熟练工人参与军火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军火供应;在银行、行政机关和保险机关里,中上层妇女充任事务员;在交通运输中,她们还充任邮递员、收票员和公共汽车司机等。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女从事于应战争的紧急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到战争结束时,仅工业部门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妇女就达300多万。从事钢铁业的女性近50万,代替了9/10的男工。配属海、陆、空三军的特种辅助部队中服务的妇女有15万人。妇女还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了稳定社会的重任。1918年,英国妇女终于在法律上取得了部分选举权。十年后,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英国妇女的参政权运动最终以辉煌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参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原来被男性占据的国防工业也涌入高达200万的妇女,增长46%。战时服役女兵达35万之多。战时,做女佣的黑人妇女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比例增长到19%。在教育上白人和其他人种的入学人数差距也在缩小,其中其他人种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她们的男性同胞,这是以往她们所不敢奢求的。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1972年,国会通过“全国妇女组织”提出的《全国妇女组织人权法案》。同年,国会还批准了教育修正案;《平等工资法》也延伸到各行各业,并有35个州通过了“平等权利法案”。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部分选举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共同登上王位。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规定立法、征税等权力归议会所有,同时还规定国王维持常备军的时间不可超过半年,否则无法得到议会拨款。进入18世纪后,国王甚至连内阁事务也不再干预。随着选举制的发展,政党取代个人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角,两党相互竞争,获胜者可以获得组阁的权力。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虽然形式上仍由国王任命,实际上听命于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然而这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却没有议员名额,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新兴的工业贵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者主张实行普选、秘密投票。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本来不支持改革的首相墨尔本也认为“(改革)不可避免”。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总计有56个“衰败选区”的选民人数已不足2000,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光荣革命”后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可避免”的原因,并分析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时仅有刘祥、何宽等20余位会员,到1895年,入会者也只120余人。革命的宣传工作也仅局限于广州及东南沿海一带。之后的同盟会聚集了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革命党人,并且突破一省一市的地域局限,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壮大自身势力。兴中会宣传、动员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侨。同盟会依靠和动员的主力是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兴中会成立后并未认识到创办报纸的重要性,直到1900年才创办《中国日报》,以此来回应保皇派的污蔑行径,革命舆论的传播也不到位。而同盟会成立之际就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并利用它传播革命思想,此外还在国内外广泛传播革命书籍

——摘编自廖玉洁《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材料二   1900年2月27日,英国工党建立于伦敦,当时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工党是在拥护和巩固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开展政治活动的,它的主张容易得到资产阶级政权认可、信赖和支持。工党在建立和崛起阶段通过不断吸收各地的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加入来扩大政党同盟的基础和工人群众的基础。同时还不断调整政治斗争策略,完善组织建设措施,强化并丰富政治纲领,追求建立具有全国性质的工人阶级政党。当资产阶级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即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刻,以及当自由党的社会经济政策失败的时候,工党也就趁机取而代之走到了政坛的前面,成为保守党的最大政治对手,并最终在1924年获得了第一次执政组阁的权力。

——摘编自苏祖安《英国工党的媚起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同盟会与兴中会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工党崛起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