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2022-11-27更新 | 3266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     
A.刺史权力逐渐减弱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
C.对地方监督的强化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3-04-25更新 | 1156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A.以重家世为最要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2022-09-15更新 | 1055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4 . 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
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
2023-05-14更新 | 1022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选官制度(汉-唐)·随堂练习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儒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类别

通经达传的儒吏

能吏和文法吏

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

任侠、好武吏

人数

106

7

7

6

比重

88.3%

5.8%

5.8%

5%

注:有些儒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6 . 曹操逼杀孔融、荀彧等人,世家大族在这样的形势下,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却不加留难地通过了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据此可知,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     
A.缘于察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C.以获取世家大族政治支持为目的D.使社会的流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7 . 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     
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
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8 .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监察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     
A.缺乏必要独立性B.依附于专制皇权
C.有多重政治身份D.事务繁杂效率低
2023-06-14更新 | 607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10 . 公元220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到南朝时,出现了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九品中正制(     
A.以血统为主要评定依据B.秉持着公正的民主原则
C.设置初衷与效果相背离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