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素质,富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归纳察举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2020-07-2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4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乡举里选”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此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18-07-02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年10月21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1-每周一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官制度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的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巡查地方政治的时候,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管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员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唐宋文官考核制度杂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从汉到唐朝选管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封建统治者在用人方面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0-11-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选拔标准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及其主要特点?
(5)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020-10-1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是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相较于世官制,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积极影响。
2023-07-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


有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缩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接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核心标准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材料二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并说明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