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废科举。

1905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废除科举制度,在社会各界引起不同凡响。

材料一   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等上书《请拟改企学章程折》指出,停废科举后,“不特成效难期,且恐贻害甚大”,昔日科举三年一举乡会试,寒酸易于进身,国家不致有乏才之叹;然而兴学堂后,学生学成,入官之期限渺不可期。无出路可求,真是到了“人才中绝,儒士沉伦”的地步。

材料二   《朱峙三日记》中记载,“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停废科举)驱之日本留学,或欧美留学,朝夕聚谈,得见夙未见之禁书,知华夷界限甚明,而革命思想愈炽。”(朱峙三原本清末旧式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后,积极转变,考取师范学堂,后投身辛亥革命宣传工作)

材料三   废科举后,《万国公报》刊载在华传教士林乐知文章《中国教育之前途》,林乐知直率地指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据此分析清末废科举产生的影响。

2 . 史料一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史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一年级1948324212
二年级1948234212

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史料二,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
3 . 晚清时期,西方科技与思潮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碰撞、冲突、交融,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打破外轮垄断我国江海航运的局面,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倡由官方招商购置轮船,同时许以运漕之利,发展由官方控制的轮运事业。目的在于:“略分洋商之利”以裕饷源,“使我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占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必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

——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李鸿章“为打破外轮垄断”创办的企业名称及其性质, 并简要分析该企业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政府为解决“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局面正式实施的学制系统名称及其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并概述晚清政府在选官制度上“廓清积弊”的变革。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10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

——《万国公报》1905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
(2)以上两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若进一步研究废科举问题,还需要收集哪些史料作为证据来相互印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随着八股取士之制被废止,改革传统的选官制度,建立近代化的文官考试选任制度从清末新政时期起,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19013月,清廷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总汇机关。新政时期主要有经济特科取士制、学堂教育选才制、留学生录用制、议员选举制等。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所拟定的文官选任制度,贯彻了孙中山以“考选之法”“网罗天下英才”的思想。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所谓的“五权宪政”,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构成,其中考试院为最高考试机构和人事管理机构,负责对各类政府官员的考任工作。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先后颁布了各市地有关公务员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公务员交代条例》《限制官吏兼职案》《公务员服务法》《公务员任用法》等。这些法规虽未真正完全付诸实施,但对当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诸如人才选拔、任用管理等具体工作有一定价值。

——摘编自廉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简评其改革成效。
2024-01-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7 . 有同学研究晚清选官制度变化,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清廷废科举“上谕”整理

材料二“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人投河跳井,有人跑到明伦堂(明伦堂是孔庙的正殿,供着至圣先师的牌位)去痛哭。就在高先生所住的东街的最东头,有一姓徐的呆子。这人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自从停了科举,他又添了一宗新花样……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徙》(1981年)

材料三1909年前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事件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杂志。该事件是由政府废科举后办学堂抽捐学税引起的。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以宜春毁学事件为视域》


(1)分别阐述材料一、二、三对研究晚清废科举这一历史事件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晚清废科举的影响。
2023-10-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颁布科举成式后,判语就成为明代乡试、会试第二场的必答题型。明初判语所考查的内容多出自《大明律》条文,试题亦可来源于《大诰》和《为善阴骘》。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明太祖“诏礼部,今后科举、岁贡于《大诰》内出题,或策、论、判语参试之”,“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考生作答判语的过程亦是对实际司法的模拟训练,官方明确要求“判必通律”,尽管书写判语只是根据律条规定所作的简单运用,但其中包含了古代司法基本的推理步骤与方法,可以为任官后处理案件打下基础。然而到了明末,对于科举考试中的判语,顾炎武讽刺道:“至于近年,士不读律,止钞录旧本,入场时每人止记一律,或吏或户,记得五条,场中即可互换。中式之卷,大半雷同,最为可笑。”

—摘编自尤佳君《选官与学律————论明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法律素养》

材料二   全国学堂数量统计(1907—1909)

类别属地时间
1907年1908年1909年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京师557
各省7484104
实业学堂京师332
各省137189254
师范学堂京师121412
各省541581415
中学堂京师212022
各省419440460
高等小学堂京师          1
各省195519542038

——摘编自王卫《近代学堂的兴起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科举考试判语科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合理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7——1909年学堂建设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3-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容闳的一生(1828——1912)几乎与一部中国近代史相始终,是中国艰难近代化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容闳“制器之器”(“制器之器”在现代意义上即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制造及加工机器基本零件的必需工具。在中国近代工业起步阶段,容闳提出了建立机器总厂、引进“制器之器”的理念,被称为晚清“工业建设最重要的新理论”)勾画出了中国机械工业体系发展蓝图,并且也的确完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的任务,但直至清廷覆灭,这一蓝图并未真正实现,有学者就评价这一方案“只能是一个美妙的乌托邦”。

——赵云波、冀豪伟《容闳与晚清“制器之器”理念》

材料二   容闳是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由于容闳一生的追求和主要成就是促成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因此又有“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誉。“幼童留学计划”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的先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

——马波《论容闳西学东渐的价值理念及实践》

材料三   《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一书中讲到,短暂的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人物繁多,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有称得上一第二的人物。总结和汲取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形式是多样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系统的传记上。

——孟庆春《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的任务所指的历史事件。说明评价这一方案“只能是一个美妙的乌托邦”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根据这一现象确立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上述选官制度的作用。
(3)除了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中国近代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第一”,如魏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李鸿章“洋务运动第一人”、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孙中山“共和革命第一人”,分别概括各自指导思想及他们努力的共同追求。
2023-07-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