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自《左传•昭公六年》
思考: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理由?两人的争论实质是什么?“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2023-10-1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材料: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思考: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和梁惠王接见孟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2023-10-1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3 .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书”——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

——整理自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依据史料,概括子产“铸刑书”改革的意义。
2023-08-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讲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成为诸侯争霸有力武器
C.完善封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2023-08-15更新 | 41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周时期,王朝审理解决宗族之间的纠纷,一般不会干涉宗族内部的纠纷。但当贵族无力控制其属役,甚至其族氏内部秩序遭到破坏,王朝司法会及时介入其中。这一现象(     
A.承继了原始民主传统B.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改变了宗法等级制度D.体现了国家公共权力的构建
2023-08-08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2023-05-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2022-07-07更新 | 1055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德出现:先秦德治与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
起源:西周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发展:________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何时?简述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
说明: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________来治理国家。《________》记载,夏朝有《________》,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________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________时期的郑国。
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主要表现:郑国的子产“________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邻国________的反对他刊布法律,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之争:说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国主张有哪些?结果怎样?
儒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________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认为人性________,主张________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________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________,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评价或结果: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________________,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________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__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的封建国家。
2022-06-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前案)
10 . 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
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
2021-10-20更新 | 616次组卷 | 23卷引用: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