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通‘鉴',意为镜鉴),当于民监”和“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B.天子行为得到有效约束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天人合一”学说较盛行
2024-04-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史记·乐书》记载:“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这一表述认为,古代明君推崇音乐意在(       
A.尊重个性自由B.注重礼法并用C.重视自我娱乐D.强调道德教化
2024-02-20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3 . 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注重环保立法,西周初期的《伐崇令》记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敝。”《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秦朝《田律》对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对象以及违规处罚办法都做了具体规定。汉武帝时期大臣曾奏请制定关于水利灌溉的法律来规范的指引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森林破坏严重,但是一旦停战便会植树。唐代凡是毁坏树木的都要以盗窃罪论处。宋代开封“宣和年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近,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明清时期,一些地区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
2024-01-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春秋左传》记载:“(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临终前态度转变说明了(     
A.从以德服民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舍宽取猛是救世之需
C.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2024-01-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周袭夏商刑书制度,并对其有所损益。在周代判词中经常出现“赦肉刑”而用官刑、教刑、赎刑等赦罪方式,如周夷王时青铜器《朕匜》铭文完整记录了伯扬父对牧牛从轻判决的案例。西周晚期宣王时的毛公鼎也有类似记载。材料反映了(       
A.政治制度通过革新不断完善
B.“德治”贯穿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C.明德慎刑原则在司法中实践
D.以赦显德的司法策略为历代王朝沿袭
2023-02-21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德华盛星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重视宗法伦理③注重公平正义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2-12-27更新 | 53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7 . 《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的主张(     
A.体现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成为礼法并施的重要依据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暗示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以保民和德政为执政合法性依据D.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尚书》中周王告诫后人“人无于水监(镜鉴),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出土文物清华简中有“民心惟本”的记载。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B.民本思想C.天人感应D.德主刑辅
10 . 《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天人合一B.君权神授C.王位世袭D.敬天保民
2023-02-12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