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D.在各方面超越“五四宪法”的水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监察委员保障法》,保障委员的监察权力。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1937年,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监察区,派遣监察使。监察使不但行使弹劾权,且负责各区内公务员的行动,人民疾苦和冤情,区内公署之设备等事项。

——摘编自张爱华、王占华《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实践初探》

材料三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保障了我国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街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摘编自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监察立法的意义。
3 .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C.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019-01-30更新 | 1146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2012学年广东省中山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试卷
4 .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三百多个法律,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