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到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反对旧司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一部分,它上承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下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制建设整个历程的关节点。这次司法改革运动是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运动,它的目的是“要求彻底改造和整顿各级人民司法机关,使它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作风上纯洁起来,使人民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有系统地有步骤地建立和健全起来,以便完全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司法改革的步骤各大行政区一般都是先进行典型试验,并结合运动在省市一级司法机关逐步展开,然后自上而下推向各专区、县司法机关。

——摘编自侯松涛《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的作用。
3 . 图1是体现古罗马法治精神的正义女神像,头戴王冠,身穿白袍,眼蒙白布,左手持天平,右手举长剑。图2是我国人民法院的法徽,由麦穗、齿轮、华表和天平组成。二者体现的共同理念是
A.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B.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C.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和谐统一D.捍卫权力制衡的司法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