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改革就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改革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说:“募兵未可全罢,民兵可渐复……今中国募禁军往戍多死,此害于仁政。陛下诚能罢军职,以所得官十二三,鼓舞百姓豪杰,使趋为民兵,则事亦成……今所以为保甲,为其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见习其为兵。……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赋,事渐可以复古。”

——杨永亮《近世视域下的宋代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并未因袁世凯或其它军阀统治者的专制独裁而中断,相反却被作为强化其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得以实施。从1913年开始,北洋政府陆续颁发了许多有关建立文官制度的法律法令,如《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任用法草案》《文官任用法施行法草案》、《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保障法草案》等等。这些法案明确“官吏是社会职业之一种。官吏与国家乃一种契约关系……一切契约之成立,必须得当事人双方之同意。其变更、消灭,亦自非双方同意及有法定条件不可。官吏契约也应遵守这一规范。”

——摘编自林新奇《中国人事管理史》

材料三   2018年,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和司法,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之治最靓丽的风景线。

——摘编自张文显《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提出上述变法主张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官考试法草案》颁布的历史条件,并简析北洋政府时期官员选拔法案制定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良法善治”的特点和意义。
2023-10-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通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起,亚洲国家开始移植西方法律,比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规则和本土习惯法的融合,从而呈现出法律的现代化特色。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上,由于法律资源的稀缺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规则的强烈要求,我国综合借鉴了很多国家相应的法律,比如19797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就是中国人没有见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下出台的。

——摘编自信春鹰主编《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体现的“现代化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的原因。
2023-10-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B.深入贯彻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进行D.继承了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4 . 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对法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张表格(     
中共八大提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顺利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共十五大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制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规划、两纲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A.体现了我国逐步推进依法治国B.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基本建立
C.见证了邓小平法治理论的建成D.释放了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信号
2023-10-10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9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1982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12月到1998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4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

——《管子》

材料二   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公开践踏民主法律,使我国法治建设面临危机。此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举兵北伐。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于武汉另立国民政府,制定法律制度颁布施行,在政治、军事、土地、人权等方面均颁布一系列法律条文,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陆军刑律》《商民运动决议案》《佃农保护法》《工人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在共产党作用下,法律制度建设倾向工农等下层人民,注意到人民的重要地位,使得社会身份得以重视,这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上公开颁令是第一次。

——摘编自姚庆《论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转型之路》

材料三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所明确的“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便利人民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无论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新时代法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立法领域,还是执法、司法领域,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都使得我国法治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王春业《论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子的主要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法治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认识。
2023-09-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9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85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与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
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