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9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1982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12月到1998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1919至1954年间。我国司法体系处下初步建立,在机构建制、人员数量与素质、内部运行规则、外部法规制度各个方面尚未完备。新政权下的司法机制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法机关作为和平时期实施社会控制,保证社会稳定的职能机构,其作用得到了发挥。大力配合了其他机构工作。保证了群众运动成果。在“镇反”运动中。据不完金统计。消灭土匪、特务分子达200万以上、镇压了大量的恶霸和反动党用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在“三反”运动中,约有900万人参加了运动,其中有贪污行为和占小便宜的为21%,最后,核实定案并给各种处分的为4.5%。全国”五反”运动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九大城市为主,清理的45万户私营工商业者中,违法户占2530%.严重违法户占1%.完全违法户占1%,最后经核实,退款额共达10亿元。这几项全国范围的大运动,成为当时各部门工作的中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犯罪分子最终需要司法部门来处理。

材料二   在这样一个过渡期,主要是总结经验。因此。新刑事司法领域的法律、规则也带有了过渡性,其有些作法和地方性规定甚至都是不科学的。如为了厉行节约。呈出现公、检、法机构联合办公处理案件的情况,后被纠正。与此相反.1954宪法颁布后。国内所制定的刑事诉讼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具有稳定性。

材料三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在彻底否定国民党旧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当时.虽然有苏联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不同于苏联,因此,不能直接照搬:而国内老解放区所建立的司法制度。除部分对新解放区有参考价值外,无以应对速国后国内新的社会状况。……各司法机构工作中对刑事程序制度的大胆尝试与经验交流,为后期刑事法律制度的系统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53年底,全国范图内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基本结束,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政法工作也步入新的计划发展时期。

——以上材料摘引自张爱军《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司法体系初步建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工作的特点。
2023-08-27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2年宪法第13 条和第11 条规定的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私有财产权相对国家权力具有不可侵犯性的宗旨,但并没有明确宣示。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以及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8条规定的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和第9条规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以及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所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等内容,都包含了私有财产不受政治权力侵犯的宗旨,但是,毕竟宪法并未明确宣示私有财产不受政治权力的侵犯2004 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同时规定了私法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和公法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

——摘编自田宝会、刘静仑《私有财产权与法律改革——1978- 2003中国法律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有产权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有产权法律改革的影响。
2023-07-09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本土资源、技术能力上并不占优势,而颁发具有垄断性质的王室“保护令”使得大量技术工人移民至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从贫瘠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开始向工业国家转变;进入工业革命后,英国专利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满足了发明人在立法中的需求,同时给予他们英雄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奖励,这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中专利法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号角的吹响,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触动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根神经,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运而生。 1979年,邓小平访美,先后促成《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美贸易协定》的签订,两国在协定中约 定,相互对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同时,新中国启动了对著作权法、专 利法和商标法的起草工作,并成立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起草机构。1993年《反不正当竞 争法》颁布并实施。至此,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法律架构 基本建成,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民法通则》为支撑,知识产权单行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互配合的格局。

——摘编自齐爱民、盘佳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专业发展沿革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专利法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的认识。
2023-04-14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46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在一切工作就绪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77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许崇德大胆建言恢复国家主席职位,但很快到了批判,“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能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许崇德被派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许崇德回忆:“最后,彭真说,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很不完善,宪法修改要以五四宪法作为基础。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对宪法起草的影响。

——摘编自《许崇德:见证中国宪法60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宪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