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1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B.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都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 . 据统计,从1993年到1998年3月,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有129件,通过法律85件,通过有关决定33件。国务院和全国各地还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这些举措
A.主要是为了开展普法教育B.旨在加强立法监督
C.加强了“依法治国”的基础D.树立了法律的权威
3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19-20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图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
A.我国恢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我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C.我国法律体系更加完备D.我国走上依法治国道路
5 . 1982年宪法制定后,在党和国家正式的报告和法律文件中,争论的不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在宪法的指导下探讨追求什么样的民主、民主的实质内容及思路等问题。这说明当时
A.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B.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地位确立
C.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宪政时代
2020-10-2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能力提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国民法典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7 . 宪法是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时期的特征,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传统,承担了更为丰富的角色和功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迁的宪法
宪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主要内容(节选)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1988年宪法修正案(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主要内容:
1)将宪法第十一条中原先规定的“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修改为“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受国家保护,国家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针对土地使用权问题,修改后的规定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买卖、侵占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
1993年宪法修正案(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主要内容:
1)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
2)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
3)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2018年宪法修正案(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或增加的主要内容:
第三十二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后加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第三十六条“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三十九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第四十条“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选取材料中的两个阶段或整体,谈谈你对“变迁的宪法”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2020-10-23更新 | 443次组卷 | 13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
10 .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 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