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4 道试题
1 .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等关键词获得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民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臻于成熟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2023-08-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认为离婚妇女“不正经”等。对此,中央发出了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规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检查、执行婚姻法的运动。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A.彻底颠覆了封建的伦理秩序B.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发展
C.加快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3 . 1985年12月28日,中国专利局对143项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并颁发专利证书。这是专利法实施以来,对国内外的一千多件专利申请进行审查批准的第一批专利项目。1992年9月、2000年8月、2008年12月陆续对专利法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些举措(     
A.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B.意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C.是“双百”方针在经济领域的体现D.有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23-08-15更新 | 36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4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法治]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第三次会议都曾对1978年宪法进行过局部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设置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并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宪法有多个条款涉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早就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譬如,刘海年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们总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周刚志《中国文化法治七十年回眸》

材料二   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两手抓”的方针,报告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一定要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的严重犯罪活动。邓小平在1985年10月和1986年3月会见外宾接见外国记者采访时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法律。教育引导,法律保障;教育是事前预防,法律是事后补救;加强教育以提高素质,运用法律以增强意识。

——摘编自付翠英《论邓小平法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2年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启发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法制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践行1982年宪法过程中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2023-08-09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法治之路、民族区域自治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

材料二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领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

——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幕历程》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方向及其遵循的外交理念,并列举一例中国在大国外交上取得的成就。
(2)依据材料二,概括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涵育美好人性、安顿人心与人生”的角度概述该法典的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
6 . 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修宪年份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
1993年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对非公有制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A.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上升
C.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7 .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_____的总目标。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_____
2023-07-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03·选必一第0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8 . 1982年通过的_____进一步完善了_____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982年宪法是_____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_____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_____,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_____的总章程。
2023-07-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03·选必一第0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10 .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       
A.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B.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