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十届全国人大列入规划的立法项目共76件,审议106件草案并通过了100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件行政法规作出修改。这些举措
A.表明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完成
B.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C.推动了立法机构多元化发展
D.有利于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
2019-01-13更新 | 25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有哪些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建国初,还有哪些重要制度建设?
2018-12-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2018-12-06更新 | 779次组卷 | 2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提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4)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5)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思和探索的复杂性在于:尽管中共反思探索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革命的形势却是逐步高涨的,革命力量是逐步扩大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从主现上说显然是中共,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些共产党人积极反思、探索的正确方面在起作用。由于中共总结,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摘编自习近平《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并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出的道路及含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政治史相关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历程。

2018-11-01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必修一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6 . “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第一次跃进起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共同纲领》、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
C.辛亥革命、《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法治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7 . 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的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斯多噶派(注: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发展了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责任内阁制,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内阁成员彼此负责,并就其副署的行政行为向英王负责;内阁向国会负责连带责任,如果下议院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通过英王解散下议院重新选举;如果新选出的下议院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内阁(成员)必须辞职。这一原则是通过一系列惯例形成的

——《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司法独立原则是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美国严格实行“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不但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同时也强调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

——《中外司法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其中主要包括《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1)古罗马的斯多噶派提出什么重要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内阁对谁负责?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司法制度建构的核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9 . “十年文革不讲法制,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1980年邓小平提议修改宪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学者称“八二宪法”是建国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该学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10 .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B.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
C.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D.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