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73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87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历史试题
2020·北京·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2020-10-06更新 | 3373次组卷 | 62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投机倒把罪”除名并分解出几种常见罪,分别是“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倒卖车票,船票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这一修订
A.奠定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B.彰显了全国人大的立法核心地位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6 .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A.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B.体现了我国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C.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D.表明了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2022-05-31更新 | 1192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8 .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宪法的颁布
A.反映了我国处在历史性转变重要时期
B.新宪法的制订适应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C.说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开始实现转移
D.说明“文革”后拨乱反正工作的结束

9 .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10 .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有90%以上的婚姻由父母包办。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以及贯彻实施,到了1957年,90%以上的婚姻属于自由或半自由的恋爱婚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基本清除封建习俗B.社会新风尚得到弘扬
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D.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