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文明的法是依托君权构建的,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统治”,而不考虑以“法治”限制君权的问题。所以君权要高于国法,法是君王之法,也就是“王法”。与之相应的是,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只是讲到王子,而不是“朕”或“寡人”。由于“国法”是君主统治的手段,故而刑法重于民法,治吏重于治民。因而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法基本上是“政法”或为政治服务。…:…从夏、商、周到秦汉,建立在“血统”上的家法、宗法和国法之间的联系不断固化, “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 “礼”与“法”在本源上是一体的,其核心表现为“恭行天理、执法原情”,“家族本位,伦理法治”等。

——摘编自王鸿生《历史的瀑布与峡谷》

材料二   18世纪末法国工业革命蓬勃开展,但经济发展受到原有的封建制度极大的阻碍。全国法律体系极不统一,这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法律制度并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型法律制度。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明确表述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法原则,这与自由竞争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同时,法典保持了革命的精神但又放弃了革命时期采取的激进措施,甚至回到传统原则。在法典中,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部民法典,它开了近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先河,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法也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何方宁《浅议<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特点》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和近代法国民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形成的不同背景,并谈谈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民法典》,法典的第一部分是人法,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法典保持了革命的精神但又放弃了革命时期采取的激进措施。在法典中,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

——摘编自何方宁《浅议〈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特点及其对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借鉴意义》等

材料二   20205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民法典吸收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规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典由总则、人格权、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组成,以民事权利为红线构建民法典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并分析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制建设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达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法律与《明律》在体例上的共同之处,并概括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4-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现代中国律师制度变迁】

材料一   清末民初,西方律师制度被引入中国。当时,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黑暗后,“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着手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尝试实行律师制度,所谓既可以牵制法官不至意为出入,且可代人民诉讼剖白是非,其用意深且远也。武汉是近代中国较早出现律师身影的地区之一,当时在汉口租界内,比较有名的有裴赉、福禄等洋律师。1909年至1910年间,湖北积极筹设各级审判厅机构,在武昌先后设立了高等审判厅1所、地方审判厅1所和初级审判厅1所,在汉口、宜昌、沙市也分别设立地方审判厅及初级审判厅各1所……律师与讼师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接受过以西方法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法律教育。

——摘编自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的人民律师制度是在废除旧法统、创立新的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1949年,中共中央逐步废除了国民党旧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我国新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开始建立。1950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查案件,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至此,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律师辩护制度在法律上获得了明确规定,律师参与诉讼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确认,我国律师制度建设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1956年,国务院批准司法部《关于建立律师工作的请求报告》,对律师的性质、任务、工作机构等作了原则规定,任务包括接待群众来访,刑事辩护,担任机关、企业、团体的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在性质上,律师既非审判人员,又非行政机关干部,而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到19576月,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律师协会,同时借鉴苏联经验,共建立了817个法律顾问处,有专职律师2572人,兼职律师350人。

——摘编自王福强、付子堂《实践驱动:新中国律师制度研究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律师群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律师制度建设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分析律师制度建设的意义。
2024-05-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变化表

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县、道
魏晋南北朝郡、王国
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府、州
府、州、军、监
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材料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对应的高层政区名,并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写出“保甲之法”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在我国基层治理演变过程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2017年),我国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方面取得的成就。
2024-0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这就向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领导国家法制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巩固和建设新政权为中心,以建设新社会和实现国家法制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对于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有一定的认识,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是对法制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剧烈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摘编自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起草民法典,但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至2002年12月,法制工作委员会又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法制建设的目的评析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家学派的治国主张,并列举秦朝所采取的具体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请结合材料,阐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颁布于1804年……是一部早期的资产阶级民法典,与当时的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相适应,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预”这样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则: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绝对所有权制度、契约自由及过失责任原则等……这些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自然法领域中的“天赋人权”理论在此民法典中的体现。

——摘编自【英】安德鲁·罗伯茨《拿破仑大帝》

材料二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编纂。但囿于彼时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条件的约束,均未成功。……中国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较之传统民法典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民事权利、交易规则的冲击……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事主体权利保护的挑战……,还应关注的一个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事实质法治层面,厘定民事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边界,发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实践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领人心与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

——谢鸿飞《铸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法:中国民法典的编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