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由新法制予以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社会关系都需要规范和调整,这就向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领导国家法制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是以巩固和建设新政权为中心,以建设新社会和实现国家法制现代化为价值取向。对于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整体上有一定的认识,对新国家、新政权进行过设计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但是对法制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剧烈的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但对法制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摘编自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曾两度起草民法典,但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至2002年12月,法制工作委员会又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进行法制建设的目的评析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撰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认为给“小过者”施以重刑,就会使人小过不犯,重罪更可以避免,最终达到“无罪而乱不生”的境界。他又说:“然则去微奸之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他坚持“必罚明威”的杀无赦观点,“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摘编自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律疏议》规定,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犯谋反大逆罪,则因家庭关系,按亲疏分别“缘坐”;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如夫“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而妻殴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过失杀主,处绞刑;等等。

——据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以<唐律疏议>为中心》等整理

材料三   民法典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法典。从未出生胎儿的权利到不同年龄段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公民乘车出行到房屋出租买卖,从结婚离婚到家庭关系和遗产继承,它涵盖各个方面。民法典的许多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发展新需要、人民权利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摈弃了历史上资产阶级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缺点,把对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的权利,全面纳入民法典的调整和保护范围。

——据刘丹《民法典: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韩非重刑的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上述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的立法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分析其立法特色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民法典”的特色。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一届人大制定和颁行了1954年宪法,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又颁行1982年宪法,并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后来,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形成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个宪法修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及时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摘编自杨琳吴磊《中国共产党人民宪法观的百年演进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我国制宪实践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的制宪实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先识。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 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清末的法政学堂也大多聘请日本人担任教席。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议会经济立法显著增多,在全部立法中所占比例也日渐增长。都铎经济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事关全国,第二类仅与局部地区或个别利益群体相关。属于第一类的经济法案有《肉食品限价法》《限制皮革、黄铜和活羊等原料出口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法》和调整手工工场劳资关系的《劳工法》《反圈地法》;属于第二类的法律有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进口酒类必须用英国船只运输法》,(亨利七世时期)禁止在伦敦市区从事屠宰业以保护该市肉商利益的《酒价随行就市法》《禁止囤积咸鱼和鳍鱼法修正案》《禁止农村居民在非集市地点经商法》《节日期间禁止戴进口礼帽、必须戴国产礼帽法.都铎议会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台磨合器、一种调节机制,而议会的这些性质无疑有利于在议会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参与、协商的氛围。

——摘编自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在企业组织立法方面,我国改变了过去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的立法思路,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在借鉴国际成功的司法判例和理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统一的《合同法》,终结了传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合同法。1999年的宪法修正,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

——据赵青《改革开放40年,影响中国的20部经济立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6 . 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为中国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7 . 下表列出的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四部“三毛”系列漫画作品。下列各项中关于每部作品的评述,正确的有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8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及人身权利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9 . 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017-11-23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评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D.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