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 ,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就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 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渔业法、森林法等诸多法律。

——摘编自赵惜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结合史实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2022-02-09更新 | 421次组卷 | 49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希望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道德从属于法律B.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法律从属于道德D.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2022-01-11更新 | 307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4 . 2020年5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下表为新中国编纂民法典重要阶段及发展状况简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民法典编纂状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对新中国民法典的曲折发展历程做出合理解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选取的中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这说明中国
年份文件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A.注重立法保护生态环境B.基层民主发展日益完善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2021-11-23更新 | 1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简表(部分)

时间事件
建国初期国家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一批法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
2012年中共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摘编自封丽霞《新中国法治70年;历程、轨迹与展望》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时间结构
1954年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2021-08-19更新 | 1122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私立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节选)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八条 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

第九条 夫妻双方均有选择职业、参加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自由。

第十八条 女方怀孕期间,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男方要求离婚,须于女方分娩一年后,始得提出。但女方提出离婚的,不在此限。

第十九条 现役革命军人与家庭有通讯关系的,其配偶提出离婚,须得革命军人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得依据当地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本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

材料二   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董成美教授回忆指出:“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联邦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还有人提出三院制。我记得两院制是由当时的民盟副主席张伯钧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但是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

——摘编自《董成美教授访谈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3-0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