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盐斤案”1910年,云贵总督李经羲为弥补财政亏空,欲增加盐价。云南省谘议局对此认为,食盐乃民生之本,加价会影响百姓生活,故反对。但李经羲认为盐政是督抚职权所在,不属谘议局管控范围。地方争执不下,最终闹到资政院。资政院认为此事关系国计民生,地方督抚增加盐价不经谘议局讨论,违反宪政定制,属于“侵权违法”行为。10月14日,资政院将议定方案交由云南省谘议局讨论,总督李经羲已颁行的命令停止施行。10月21日,军机处明发上谕,将此案交由户部盐政大臣审理。资政院认为,军机处将本已议决案件转交行政部门核查,是侵夺了资政院的权力,故启动对军机大臣的弹劾程序。在资政院和地方谘议局压力下,10月24日,军机处改发上谕,同意资政院之所议。资政院闭会后,摄政王载沣(宣统帝年幼,载沣代行君权)以资政院议长不能震慑议员、不能掌握会议主题为由将其罢撤。后因“皇族内阁”的出台,各省谘议局议员倒向革命派。

注:①谘议局为1909年各省成立的地方谘议机关,有权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之事,作为宪政改革中省议会的雏形,同时选举资政院议员。②资政院为 1910年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国家收支、典章等事宜经资政院议决后,奏报皇帝定夺。作为国会的雏形,其代表主要为资产阶级立宪派。

——摘编自袁灿兴《军机处二百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制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选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云南盐斤案”所折射的清政府统治危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4-01-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2023-12-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5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第267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统治者的治理方略。这一治理方略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说明《大明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谈谈民法典编撰给我们的启示。
4 . 如表所示为我国不同时期对人权的论述。这反映出我国(     
时间论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关于人权的定义为,“人权是依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权利,这样的权利受到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A.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B.对人权的认识深受西方的影响
C.基层民主的法制化日益发展D.重视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023-09-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的枢密令明确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它还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1870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虽然改革是在斗争中艰难推进的,但是公开竞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不可取代。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

1982年,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接问题。这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颁布。在推进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公务员制度也进一步健全。2004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相继颁布。

——摘编自余绪鹏《干部制度改革:历史回顾、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表为1950-1953年《人民日报》对《婚姻法》的宣传中,所批判的各类观念的数量统计,这说明《婚姻法》的颁行(       

   

A.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提升了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些成就表明(     
A.我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日渐普及B.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C.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D.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宪法宣誓制度脱胎于带有宗教色彩的宣誓仪式,并在现代法治精神的引领下逐渐成为宣扬宪法文化的支撑制度。宪法宣誓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纷纷将宪法宣誓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沿袭下来,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这种仪式化功能唤醒、激发和强化了人们内心对宪法遵从的观念,真正在内心对宪法产生认同和依赖,从而信仰宪法。通过宣誓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宪法宣誓的誓词就是将参与宣誓的国家领导人及公职人员的职责宣告于世,并遵照宪法对其职责予以约束,公民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自由、独立、民主等理念逐渐成为个人权利诉求的重要内容,资产阶级也将这些个人权利诉求作为宣扬内容,因此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赫然 王鑫磊《西方宪法宣誉制度给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主体涵盖从中央到基层各类群体,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就职宣誓仪式带有宗教色彩,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是一种宣扬政党政治理念的政治仪式,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政治传承。通过党员干部的就职宣誓可以确保就职宣誓人员时刻受到宪法的警示、内心的约束和人民的监督,进而让宣誓人员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目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看作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员干部就职宣誓也可以更好地重塑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摘编自王艳卓《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就职宣誓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0 . 追求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这包括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领导建立了中共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占1/3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领导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普遍实行人民民主的原则,为1949年以后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积累了重要经验。

——摘编自张磊《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和发展了人民民主》

材料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实行这一制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工作很快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立法工作打开新局面。随后,又开始了修宪工作,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努力,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这是一部好宪法,它对我国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尤其是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规定,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刘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的尝试,并简要概括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80年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并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