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表明,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关系越来越紧密。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时期,民族交融都在发展。
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从中国历史上先后实行的民族政策看,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差异的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内聚成了中国统一的格局。
从历史传统看民族关系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历史阶段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3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0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B.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D.大鸿胪、礼部、四夷馆、理藩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滇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6 . 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
2023-08-26更新 | 459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措施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 年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民族事务的积极作用。
8 . 如图为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滇王之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印文为汉篆,是西汉中央政府颁赐给当时昆明地区少数民族部落酋长的。这颗金印的出土可以佐证(     
A.当地少数民族普遍使用汉字B.中央对地方实施了直接管理
C.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习俗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
2023-07-18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10 . 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C.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2023-01-07更新 | 352次组卷 | 30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