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2 .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B.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D.大鸿胪、礼部、四夷馆、理藩院
3 .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这表明留学生来华(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国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2023-08-18更新 | 369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这是以前各代所未曾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为了把其管辖下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并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分而治之,清朝在行政设置上采用“多元型帝国构造或多元型天下体制”,在汉人居住区通过省府县体制实行直接管理,在东北和北疆伊犁设立将军辖区,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管理。同时严令禁止各部分居民之间进行跨区交流和人口迁移。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部联合起来威胁清朝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各地族群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免受中原地区的冲击以防造成剧烈社会动荡。

——摘编自马戎《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简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清王朝“多元型天下体制”的特点,并列举该体制在西南地区行政设置上的具体表现。
2023-07-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2023-05-01更新 | 1105次组卷 | 89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6 . 历史地图的学习有一些基本方法,如看图例、联系所学、挖掘隐性知识、分析历史缘由等。对下图所示的历史时期的观察、联系和分析正确的是(     
A.南方人在全国统一考试中优势明显,科举考试采用南北卷制度
B.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
C.与域外的文化联系频繁,如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取经
D.民族关系融洽,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严重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命运。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一些规律的变化。首先,中央政府强盛的时候,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反之,一些力量较大的民族就会反叛,离心力量加强,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造成社会的严重动荡:其次,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则会出现族群的分裂和对抗:再次,汉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血统单一、文化纯粹的民族,历史上不同时代都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汉民族就是在不断的融化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同时利益纽带的形成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反之,如果各民族间交流、联系不够,利益不相关,独立性和封闭性强,离心倾向就越大,要维持国家统一也就越难。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内容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徒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祀唐尧于平阳,舜禹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魏本纪第三》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
(2)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022-12-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远恒佳景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结论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古日本)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汉朝时中国和东亚诸国已有官方往来
史料1: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
史料2: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沿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胡桃、胡椒、棉花等从西方运到东方
史料3: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是高丽乐。
史料4: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

——根据教材及相关资料整理

材料二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联盟会员国为维护和平起见,必须减缩各本国军备至适足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联盟会员国约定,无论何时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认为适于仲裁或司法解决,而不能在外交上圆满解决者,将该问题完全提交仲裁或司法解决。”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二战后影响中国对外关系的外部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冷战阶段,世界政治的最主要特征是美苏两极对立。另一个是“后冷战”阶段,“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支配着世界政治。

中国政府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积极、负责任的行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维护亚洲安全、全球问题治理等方面更积极地树立这一形象。今天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对捍卫全人类利益负有重要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所瞩目。

——摘编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


(1)材料一甲组的结论是否能够直接推导出来?请说明理由。通过乙组史料,你可以推导出中国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具体举措。结合所学,从“国际法应用”的角度,阐述一战爆发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请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022-12-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种发展途径的特点,它本身贮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前人的智慧。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材料二



阅读材料,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12-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