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表是明清时期在贵州推广科举制后的相关记载摘要。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地区记载出处
平坝卫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明】沈思充《贵州通志》
贵阳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明】郭子章《黔记》
安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清】鄂尔泰《贵州通志》
A.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B.完成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D.加速了改土归流的实施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7-17更新 | 2888次组卷 | 2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到宋,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执行的是羁縻政策。《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为了谏阻开通西南夷,假蜀地父老口吻说:“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意即皇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只要停留在名义上就可以。汉武帝时,南越、西南夷等大片地区归入西汉版图。元鼎六年(前111年)后武帝在南越、西南夷地区置初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初郡内保留少数民族统治机构,封其君长为王、为侯。唐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羁府州制度大规模地得到实施。元代以后,改行土司制度,表面上还是采用羁縻手段,实际上通过流官进行半直接治理。明代中期起逐渐采取改土归流政策,经过长期调整,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纳入郡县制中。清代,“西南各省土府州县及宣慰、宣抚、安抚长官诸司之制,大都沿自前明,远承唐宋,因仍旧俗,官其酋长,俾之世守,用示羁縻,要皆封建之规,实殊牧令之治”。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为例分析羁磨政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羁政策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粮,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

——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材料二   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蒙元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1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
2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
3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
A.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B.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C.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D.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
6 . 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7 . 下表中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其对外交往史实相符的是
阶段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史实
A.①: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B.②:海路已初步形成东、西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西线通向印度洋
C.③:与西域商路畅通,与大食国接触,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D.④:恢复了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有信史以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入我国的疆域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干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所以我们未曾认为是极大的问题,而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应之。至于外国的文明,输入中国的,亦非无有。其中最亲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但宗教究竟是上层建筑,生活的基础不变,说一种宗教,对于全社会真会有什么大影响,是不对的。所以佛教输入中国之后,并未能使中国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变化,以适应我们的生活了。……至近代欧西的文明,乃能改变生活的基础,而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彻底起一个变化,我们应对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提炼材料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对此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粕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宣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拍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司,以适应海外请国朝贡的雪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粕司,设江、浙、、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018-12-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2016-11-27更新 | 1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