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2023-09-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6-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