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在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等地散居的主要有哀牢夷、掸族等。哀牢夷生活在今哀牢山一带,西汉以前与中原没有联系。51年至69年,哀牢夷有两支内附,共有5万余户,50余万口。东汉在这一地区设置哀牢(今云南盈江东)和博南(今云南永平南)两县,后又设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只向哀牢人的富豪征收赋税,一般居民不直接承担赋税。掸族居住在哀牢人的西南部,自东汉设永昌郡以后,才与汉族发生直接的联系。77年,掸王雍由调与附近各族遣使到洛阳,奉献珍宝。汉和帝赐给他们印绶和钱、帛。120年,雍由调又遣使进京,贡献“幻人”(魔术师),安帝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给印绶、金银、丝织品等。东汉时期,西南地区还散居有白狼等族,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汶山以西的白狼等部落有130余万户,600余万人自愿内附。白狼王还作诗歌三章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白狼歌》。这三章诗歌都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成为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宝贵历史资料。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天启年初,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授意其党徒在重庆突然构难,公开反叛朝廷。为尽快结束西南乱局,以便全力对付实力日增的后金政权,崇祯二年朝廷谕命西南五省总督朱燮元移镇贵州,为朝廷斩截擒凶。朱燮元为保证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和控遏云南的战略功能,分别对贵州经济、行政、教育、民族制度进行全面治理:第一、从增加人口数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财政收入、减轻赋税徭役四个方面同时着力,重振地方经济。第二、调整永宁—毕节段川黔分界线,解决土司间的承袭权和土地权之争,在改土归流后的水东地区新建开州,复置施秉县治,通过行政手段,恢复地方秩序,确保地方安全。第三,建新学立文庙,续庠序之教,增加诸生之额,拓宽夷汉子弟晋升通道,重建地方教育,搭建“夏风化夷”平台。第四,在“分土世官,众建诸蛮”的地方民族政策中,将原属土司的宣慰公土分给有功官兵作为抵饷和赏银,并根据官兵和目把的功绩大小、对朝廷的忠顺度、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等具体情况,分别授予大小不同官职,命其管理地方事务。

——摘编自黄咏梅《朱燮元与明末贵州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东汉时期治理西南夷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末贵州地方治理的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3-11-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做出政策的调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历史·选修性必修1》

材料二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概括材料一“土断”的核心内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及实质。
2024-04-1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文献
史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解读材料一中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入关初期,清朝的统治者就一直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初期的科举考试采用的基本书目和内容则是汉族的“四书五经”,用以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官制层面,入关初期也一改后金的“崇满抑汉”,给予汉族和满族同等的晋升机会。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对广大汉族地区的人民,则更加严厉地推行保甲法,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控制。从雍正四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政府采用“用兵为先”“先革土司,后剿倮夷”“先改土司,次治土目”等手法,对不利于清朝统治、不服从清朝调遣的土司一概革除。清政府对历代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认真总结,吸收或借鉴其中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使清代民族政策呈现因地制宜、因族而异的多元状态。清朝统治者对各民族的许多政策都是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使各主要民族均有专门的法律。总之,清朝的民族政策不是历史土民族政策的简单重复,它是清政府根据其统治需要而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摘编自罗树杰《清代民族政策特点简论》

材料二   党中央落脚陕北后,为了争取和团结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制定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政策,如保障少数民族土地使用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商业,在生活习俗上也照顾少数民族,党中央也提出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党中央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成立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构——延安民族学院。此外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在革命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为了积极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参加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摘编自王金玲《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清代和近代民族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①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②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④“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B.西汉C.北宋D.清代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请将材料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写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措施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 年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治理民族事务的积极作用。
8 .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文发《中国古代史普及读本》

材料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花更大气力。

——习近平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请举一例加以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谈谈古代边疆治理对推进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景帝时,华夏族不断遭受匈奴南下侵扰,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华夏在处理民族关系理念上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与“夷狄”恪守华夷有别、守土安疆,凸显“夷夏”之大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夷观在部分知识精英的作品中发生改变,其中以西晋末年江统的《徙戎论》中的“华夷之辨”观最具代表性,但是当时的现实与江统的观念相去甚远,以匈奴、鲜卑为首的“五胡”都自认为是黄帝后裔。宋朝立国以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争夺政权,多个民族政权的并立使宋朝以正统自居并强调华夷有别的民族观。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并未突出夷华之别,而是将夷夏在内的中国境内所有民族都纳入版图中,并且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促成了华夷一统的“天下共同体”局面。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后,不断有儒家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曾静等倡导反清复明,强调“夷夏之辨”的民族观;而清代统治者在思想上以“满汉一体”“天下一家”等与之抗衡,甚至公开辩论,从而在民族思想上取得主动和优势,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殊为不易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 王文光、马宜果《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成为主流思想,并开始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多元建构和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一体建构。1988年,费孝通提出著名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点,并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表述。“一五”计划期间,156个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中有40个在民族地区,8条新建铁路干线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连。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实行税收、贷款利率、利差补贴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尽快富裕起来。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华夷观念变迁的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
2023-08-27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基辅罗斯在东欧平原上崛起,成为欧洲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988年,大公弗拉基米尔迎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并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辅罗斯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元11世纪,在大公雅罗斯拉夫执政时期,基辅罗斯进入全盛时期。其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中东欧各国、阿拉伯国家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繁荣昌盛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这段辉煌历史给俄罗斯、乌克兰民族打上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今天无论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认为自己是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因封建割据从12世纪逐渐走向衰弱。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发展进程。东北罗斯处于蒙古大汗的统辖下,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西南部罗斯因地处偏远(被称为边陲之地——“乌克兰”这一词汇的原意),蒙古大汗鞭长莫及,走上了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随后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征服。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共和国(也称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几乎涵盖了今天乌克兰的全部领土。

——摘自沈莉华:《俄罗斯与乌克兰历史恩怨解读》

材料二   相比较而言,操持蒙古语言和波斯语言的民族在人数上不及操持汉语言的民族,加之汉文化底蕴深厚,色目人接受汉文化影响的现象较为突出。比较著名的有回回人萨都剌、阿鲁浑(阿儿浑)人丁鹤年等。元代恢复科举以后,有一批习儒汉化的色目人登录进士榜。有学者还从几枚元代圆牌的波斯文铭文分析中,发现有些已非地道的波斯文,表明一部分回回人在元代中后期已改操汉语,这也是元代入华回回人的语言演变和从移民转变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过程。……在元代,大量外域人群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进入中国的西北各族、西域以及欧洲等各族人太多,已经无法再用“回回”一词指代,于是元人使用“色目”一词概称这些族群。色目人多定居中国,编入元朝户籍,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元代回回人形成一种大的社会力量,最终导致了中国回族的出现;畏吾儿后来形成了维吾尔族。到了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所举色目族群渐次消失。

——摘自修晓波:《元代丝绸之路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同源异流”的民族关系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民族融合的特点及其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民族崛起对欧亚大陆历史产生的影响。
2023-07-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