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把宋代中国比喻为当时亚洲海洋贸易的“发动机”。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沿海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亚洲海洋贸易进入新阶段,形成南海贸易体系。该体系有稳定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关系,即中国的手工业品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资源型商品互补性交换;有稳定的贸易力量,即以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为主导,亚洲沿海各国商人共同参与的海商群体;有稳定的市场区域,即以东南亚地区为枢纽,联系东亚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市场区域。可以说,宋代中国在当时亚洲海洋贸易中初显“海洋大国”气象。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对黄纯艳访谈》

材料二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中有别于前代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自明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前的近500年间,这一政策一直得到有效的推行,间或有短暂的松弛,但始终并未扭转海洋政策的总体趋向。明朝初年便严申禁令,规定海民不得私出海,不得擅造三桅以上桅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者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朱棣登基16天后,便下诏禁止军民“交通外国”,并要求“所司一尊洪武事例禁治”。明英宗时期甚至有严私下海捕鱼之禁。嘉靖年间,海禁的措施则走向极端,拆除一切违禁大船且尽数毁之。

——摘编自刘俊珂《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发动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宋到明海洋政策的变化趋势,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认识。
2023-07-15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3 . 汉朝设有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唐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元朝设有帝师、宣政院等机构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明朝的礼部、提督四夷馆、五军都督府等分掌边疆民族的相关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专理蒙古等民族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B.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鲜明特点
C.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有效传承D.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4 . 乾隆时规定: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侍随从充任,但因不能到职,总系派人代办,难免会有代办者敲诈百姓,贪赃受贿的情况。嗣后凡需委派代办,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升补事宜,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遴选。这一变化(     
A.改变了因俗而治的政策B.开启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2023-05-08更新 | 346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进入战国以后,周室沦为大国的附庸,一统于周的观念已成过去。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夷一统等当时亟待解答的问题,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映“大一统”理想制度的著作及学说。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观点。结合汉、唐和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行使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统一蒙古草原向外扩展,蒙古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儒士郝经提出“用变夷”理论,忽必烈接受了这一理论,而前代统治者中多见的“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等偏见,在元朝统治者的头脑中则十分淡漠。元人虞集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并对云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情形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继承汉唐以来的羁縻之策并加以完善,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实行土官制度。元朝统治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经营与开发,使云南步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清朝统治者自身亦为少数民族,认为“边疆”与“夷狄”在概念上不能等同,反对“内华夏外夷狄”的说法,认为内地与边疆各族人民“无分内外”“皆朕赤子”。主宰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守中治边”“守在四夷”,因此清朝也继承了明朝以来重视边疆地区治理与稳定的传统。在“三藩”已成为国家重大隐患的情况下,不少廷臣仍以担心滇、黔苗造反必驻重兵弹压为由反对撤藩。由此可见,包括云南地区在内的西南边疆的稳定在清朝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性。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分而治之”,实行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陶亚敏程方《元朝、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与清朝治理边疆民族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与清朝治边的共同作用。
8 . 外国朝贡使节带来的贸易货物俗称“私货”,明前期,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明武宗正德时,市舶司开始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征收进口税。这一变化直接缘于(     
A.宗藩体系的瓦解B.民间走私的频繁
C.财政负担的加重D.海禁政策的松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