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自古以来,我们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夷来朝”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发展对外交往的政治理想。《尚书·大禹谟》称“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以彰显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凡王朝新立,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制定优待"四夷"使臣的朝聘礼仪,举行一系列欢迎仪式。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并形成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域外地区。二是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三是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自闭走向开放并呈现出引领的时代属性。自闭状态下,中国多以“天朝上国”的国际身份自居,呈现出一个威望型的东方传统大国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强行纳入西方国家构建的"咸斯特伐利亚"式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此时的中国,在西方所设置的西洋镜中,几乎沦为一个"失败国家"。而在此逻辑下,中国的国际意识也开始发生巨变——中国开始被安置在世界体系的外围;当历史再次走向新的关口之时,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如今的中国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即以新型东方大国、仁智大国、更加开放的思维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往来。就是中国的外交思维已经从西方语境中的“外交无意识”朝着具有中国风格的“外交有意识”迈进。及至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思维也更加具有自觉塑造、主动引领的意涵。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思维:历时与共时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3-02-17更新 | 25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把宋代中国比喻为当时亚洲海洋贸易的“发动机”。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沿海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亚洲海洋贸易进入新阶段,形成南海贸易体系。该体系有稳定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关系,即中国的手工业品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资源型商品互补性交换;有稳定的贸易力量,即以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为主导,亚洲沿海各国商人共同参与的海商群体;有稳定的市场区域,即以东南亚地区为枢纽,联系东亚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市场区域。可以说,宋代中国在当时亚洲海洋贸易中初显“海洋大国”气象。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对黄纯艳访谈》

材料二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中有别于前代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自明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前的近500年间,这一政策一直得到有效的推行,间或有短暂的松弛,但始终并未扭转海洋政策的总体趋向。明朝初年便严申禁令,规定海民不得私出海,不得擅造三桅以上桅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者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朱棣登基16天后,便下诏禁止军民“交通外国”,并要求“所司一尊洪武事例禁治”。明英宗时期甚至有严私下海捕鱼之禁。嘉靖年间,海禁的措施则走向极端,拆除一切违禁大船且尽数毁之。

——摘编自刘俊珂《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发动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宋到明海洋政策的变化趋势,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认识。
2023-07-15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4 .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时期特征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夏、金与两宋政权并立对峙,元朝统一。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明清时期明清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对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上述材料中三个历史时期的其中之一,列举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立意正确,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
C.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D.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
2023-09-01更新 | 34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乾隆时规定: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侍随从充任,但因不能到职,总系派人代办,难免会有代办者敲诈百姓,贪赃受贿的情况。嗣后凡需委派代办,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升补事宜,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遴选。这一变化(     
A.改变了因俗而治的政策B.开启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2023-05-08更新 | 34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边疆治理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华大地上的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张云《西藏历史55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明清对西藏行使管辖权的措施。
2023-07-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外国朝贡使节带来的贸易货物俗称“私货”,明前期,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明武宗正德时,市舶司开始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征收进口税。这一变化直接缘于(     
A.宗藩体系的瓦解B.民间走私的频繁
C.财政负担的加重D.海禁政策的松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