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2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2024-03-02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3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6 . 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杜佑《通典》

材料二   清承明制,随着清政府对全国统治的建立与巩固,养济院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统治区域的扩大,边疆一些地区也被纳入这一救济体系。随着待收养人数的增加和财力增强,清政府开始收养额外孤贫。乾隆二年(1737年)规定:“令各保甲,务将实在孤苦无依者……呈报州县官,除验补足额外,其有浮于额数者,亦收养院内。”此后,各地养济院名额就由额内与额外两部分组成,额外也纳入正常管理,从而使养济院制度发展进入高峰期。但制度运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使本来就有限的收养能力进一步打折扣。统治者在继续维持这一制度的同时,大力提倡民间办理慈善事业,以普济堂的推广来补养济院之不足。

——摘编自刘宗志《浅析清前期的养济院制度》等

材料三   第七条   本条例所规定之劳动保险的各项费用,全部由实行劳动保险的各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承担,其中一部分由各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直接支付,另一部分由各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缴纳劳动保险金,交工会组织办理。

第二十条   凡对本企业有特殊贡献的劳动模范,及转入本企业工作的战斗英雄,经工会基层委员会提出,并经各省、市工会组织或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的批准,得享受下列较优异的劳动保险待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2月颁布)

(1)写出材料一中“西京”“东京”的具体所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代置仓的两种不同类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养济院制度在清代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社会力量救济活动的侧重点及其具体体现。
(3)围绕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提炼一个主题,对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予以论述。
2023-08-28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政府根据灾害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627年,“关东河内疾病,(唐太宗)命医赉药疗之。”648年,唐太宗因诸州水旱,贷种食。726年,有15个州报有旱灾,唐玄宗“遣御史中丞宇文融检覆赈给之。”752年,“京城霖雨,米贵,令出太仓米十万石,减价粜与贫人。"唐政府还对退休官员给予优厚待遇,如高宗时“诏令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准致仕例,给以半禄。"唐代时,寺院往往设立悲田养病坊对穷人病人收留救治。643年及武后时期,地方寺院就有“病人坊”。

——摘编自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材料二   清代京城有各士绅办善堂善会,最著名的善堂是普济堂。1799年,嘉庆皇帝钦派满汉御史各一员监放普济堂饭厂。1866年定每年赏米银定例,并定由顺天府派员轮管之制。清代还制定了较完善的赈济制度,1902年,顺天府发放武清县以工代赈银1580两。平粜是政府调集粮食,平价出售,抑制粮价攀升的措施,晚清北京城,几乎无年不办平粜。在清末中央官制改革中,1903年,内城工巡局成立,1905年外城也设立工巡局,有收容教养京师流民和办理社会救济事业等职能。

天津解放后,人民政权陆续开展救济工作。1949年初,成立社会服务处负责失业民众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工作。1950年,《天津市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规定:救济范围包括各国营、私营、合作社经营的工商企业的失业工人。救济方法采取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为主,以举办转业训练发放救济金等为辅。1953年,天津出台《本府一九五三年补助贫苦市民修缮房屋办法》,1953年底,天津疏散了城市非生产人口5.8万人参加农业生产。

——摘编自任云兰《1949—1956年天津城市社会救济政策的制定及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推行系列社会保障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北京和解后的天津社会保障措施的异同点。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开展赈济工作的积极意义。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化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进程,《说文解字》记载“老,考也……言须发变白也”。老年的标准体现在致仕、减免税赋徭役和嘉奖优抚规定之中。民国时期,各地养老院章程规定,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以是否失去经济来源、是否晚年生活难以为继作为“老年”的标准。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曾推动公务员、教师以及邮政、铁路和海关职员退休制度立法,退休年龄亦即成为老年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和知识分子穷尽语言赞美青年,……老年人则成为批判话语的实际承载者。

——摘编自马晓驰《后五四时期老年人家庭秩序“危机”及其价值重构的话语变迁》

材料二 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逐渐形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此,我国完成了工薪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个层次构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自发探索农民的养老保险机制,逐渐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何文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养老保险回顾与展望》


(1)结合材料一,归纳历史上影响“老年”界定标准的因素。
(2)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中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及意义。
2023-05-29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两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英国气候寒冷,谷物歉收,流民增多。英国政府在1600年以来,多次颁布《荒政令》,平抑粮食销售价格,打击谷物商囤等投机行为。同时,政府还采用多种手段,如扩大耕地总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和采用农业新技术发明等提高粮食生产。面对社会流民问题,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将济贫与惩贫相结合,明确政府在救济贫民方面的职责。1665年伦敦瘟疫期间,英国政府还出台了卫生立法,建立疫病医院,实行隔离防疫、城市清洁等,并加征了特别税。

——摘编自孙义飞《17世纪英国如何走出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度过17世纪的危机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救助的特点。
2023-05-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保险”,所有的个人福利与生老病死都由企业负担。自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政府针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见表)。

1978—19901984年开始,中国开始尝试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在江苏省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湖北省江门市、辽宁省黑山县等地开始试行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社会统筹。1994年,全国先后有北京、天津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省级统筹,铁道、煤炭、水利等11个行业实行了养老保险的系统统筹。
1991—20001991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性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的改革实践,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
2000—20062000年,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17月开始在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
2006年至今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3-05-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