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政府为努力自救,复兴经济,必须保存国家命脉所系之通货准备金,以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兹参照近今各国之先例规定办法,即日施行:(1)自本年11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部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4)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币制改革实行后,外汇牌价趋于稳定,上海市场上法币对英镑、美元、日元汇价,波动幅度都比较小,为七八年来所没有。各大城市的物价普遍出现平稳回升。法币政策的成功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流通,方便了交易,完成了近代中国长期未完成的货币统一的目标,使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脱离传统的银本位,进入现代通货行列。

——摘编自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马长林《法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币政策推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币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1980年4月开始,中国实行外汇兑换券制度,即外国游客和华侨在华消费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币或外国货币,必须先在中国银行将外币兑换为外汇券,再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涉外饭店等指定地点消费。这一政策的推行(     
A.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B.说明旅游业市场得到了健全和规范
C.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积累外汇资金D.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 .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流通法币。皖南事变发生后,边区决定发行“陕甘宁边区币”,强调“务须用政府法令,保证边区内部完全行使边币,不准行使法币。边区银行的纸币,是用政府的法令保证其行使,边区内一切交易价格,均须以边币为标准,社会上一切支付手续,均须以边币为工具,否则,即系违法之举”。边币的发行旨在(     
A.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保障抗日战争的物质需求
C.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自主的边区经济体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发行的调度等事宜,总揽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贷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后,边区银行遂积极主动落实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的法令,截至1944年6月共发行边币38亿元。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和青苗贷款,同时对公营工商业进行投资和贷款。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并将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部分出来,建立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主要集中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充分利用国际信贷制度,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1991年4月,基于卫星通信网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开始试运行,这为人民银行更好的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谢川波主编《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联总处”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以来金融建设的认识。
2024-03-03更新 | 255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签订了《牙买加协议》,协议规定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债务清算不再使用黄金,由此牙买加体系确立。《牙买加协议》签订之后,有的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有的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成员国的汇率主要服务于国内政策需要,调节汇率与国际收支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仍是最重要的,但马克、日元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各成员国有了更多选择,储备量也明显增加。

材料二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各国在汇率方面各行其是,以致汇率变动剧烈,1994年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和欧盟占有46%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只占有39%。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完全取决于美国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常受美元汇率波动之苦。国际游资几乎不受金融机构监管,四处投机,冲击了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飞《牙买加体系缺陷及其改革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牙买加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并对其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二战后,美国是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的首选解决方案。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据图可知(     

A.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呈现正比关系
B.二战后次数增加反映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1970年后美国单边制裁政策逐渐让位于多边制裁
D.1970年后次数增加与其主导的经济体系瓦解有关
2023-08-31更新 | 625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题
7 . 下图为战国时期为货币分布图,该图反映的现象(     
A.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B.奠定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C.属于诸侯分裂割据的产物D.阻断了商品和货物的流通
2023-06-10更新 | 51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镇江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德国)货币演化进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

进程

1750

普鲁士建立帝国泰勒体系,规定14枚帝国泰勒含1科隆马克银

1753

南德巴伐利亚与奥地利建立协定泰勒体系,规定10枚协定泰勒含1科隆标准银,协定泰勒标准广泛用于德意志中南部萨克森等地区

1826

北德关税同盟建立,成员国先后引入了普鲁士帝国泰勒标准,这是德国走向统一的前奏

1857

维也纳协定建立联合泰勒体系,规定30枚联合泰勒重1磅(500克),联合泰勒取代了普鲁士帝国泰勒、协定泰勒,德国泰勒完成统一

1873

马克成为全德国航一的货币,泰勒进入过渡期,逐步被取代

1876

马克成为德国境内唯一法定货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货币,军阀混战和地方银行滥发货币现象日趋严重。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银币的铸造权属中央造币厂,其他各厂局不得铸造。1933年到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并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规定国家统一管理白银,工商业及公私往来都必须使用法币,个人持有的白银必须兑换成法币。国民政府确立了法币与英镑和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中国经济和英国、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意志(德国)货币演化与国家统一进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货币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3-06-07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扬中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银元成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币制与之竞争。成丰年间(1851-1861年),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决定铸造大钱、发行钞票,而户部“铁既可以抵钢,铅似可以抵铁”的措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1886年,张之洞购进了英国的造币机,开始铸造广东银币,引起各省效仿。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钢圆,各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1910年清政府将银币造币权收归中央(部分省份也可以代中央铸造银币并标明省份名称),开始铸造统一的“大清银币”,其主体形制与钢圆相似。全国的行用银元形制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摘编自李钰《浅析晚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流通的积极作用。
2023-06-05更新 | 212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前黄中学、姜堰中学、如东中学、沭阳中学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国服4年的劳役者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按布钱比价,“钱十一当一布”,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可以缴布,也可缴钱。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布”在秦国具有货币功能B.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
C.古代赋役征发以土地为依据D.秦国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复杂
2023-05-26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